谁知道水浒前五回的赏析啊,急求,中秋作业纳.,

只要前五回啊,最好写敢想

第一回中出现了三个典型的人物,即洪信、主持真人、虚靖天师。单从第一回中可以看出,洪信是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他虽说有一丝的良性作为,例那“至诚心”,可在“三魂荡荡,七魄悠悠”后,还依旧体现着“猥獕(丑陋难看,庸俗拘束的意思)”。当他得知那牧童是天师的时候,他在说天师为什么这么的猥獕,其实这说他自己,至少他那个“倒在树根底下,唬得三十六个人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拜公鸡,口里连声叫苦”而已。当信来到伏魔之殿后,不听道人的强谏,而以威胁——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是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召,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以权“利”己的行为纯属是一个越权行为,而在官僚中,这种行为的何尝只洪信一人呢!
主持真人显然是个服从主义者。一味的服从,当自己的建议反复的传达而遭拒绝后,便不敢越次,眼睁睁望着大祸酿成。
曾经有个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三个国家各自操练自己军队的正步走。第一支军队看见前面的水沟后,不问教官,也不主动的适时改变行道,而一个个的往沟里面走,教官忘记了呼喊,以致很多军人都淹死在水沟里;而第二支军队还好,问了教官,但是遭到拒绝后,他们还是一个个往沟里走了;至于第三支军队则不一样,他们问教官后同样遭到拒绝后,依旧主动的改变行道。事后,军人们向司令部反应了情况,免了那个教官的职务。第一支军队是完全的服从主义,第二支军队是半服从主义,而第三支军队则是没有得服从主义。主持真人显然是属于第二支军队,勇于报告,但是不敢将正义的实现出来。主持真人在这里似乎代表的就是老百姓,当政府错误的强压下,只是口里唠叨,并不敢为了维护正义而力争到底。所以,对政府而言,这种情况是危险的,毕竟“狗急了也会跳墙”嘛!
而虚靖天师则是说明一个问题——知人知面不知心。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父子的故事。一天,父亲对孩子说:“你该吃安眠药了,记住一定要按时吃哦,不然,你会睡不着的。”孩子听话的吃了,但是第二天就醒不来了,原来父亲在孩子吃药前,在药丸的表面涂了毒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孩子的生母给他买了保险。面对金钱,这个养父竟然毒死了孩子。这是多么令人震心的事啊,但正凸显了“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命题。

第二回中主要是围绕高俅、王进与史进三个人写的,且有几个较为人熟知的故事,高俅偶遇,教头私走,点睛师徒,大战史家,义气相投,李吉告密等。
高俅的阿谀奉承(假如没有的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太尉),王进的保母私走与史进的拜师学艺、大闹史家村、熟知三大盗贼等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心难测。不过在细点上也有区别的。
高俅投人所好,只让人看到自己的好处,这是不好的。因为为人处世,不可能尽是中人下怀的;当学会在优点展现的时候,顺便有的无的适当暴露一些缺点。这样,别人才会更加地看好你。从王进身上,使我们学到,看时事,该走的就走,不要眷恋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不然害惨的不光是自己,还有亲朋好友。
这里有个典型的故事,我需讲一讲。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成功灭吴后,开始萌生处置那些有功的大臣。范蠡看清了,于是乘舟泛海而去,从而没有受勾践的迫害,并于后来与父亲一起戮力齐心,致产数十万,生意广大,并居于陶,被时人称为“陶朱公”。文种则不一样,他不听范蠡的话,依旧眷顾自己的富贵与权势,没有走,以致遭越王逼害,受赐剑自刎而死。
在史进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是,为人处事,不要过分的高估自己,毕竟一山比一山高;做事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德,例如忠义仁孝等。
而在三个强盗身上,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要把握别人的心,就等于胜券在握,毕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嘛!

第三回中主要围绕史进与鲁达而展开的。通过这二人,又引出了其他诸多的人物,如少华山三个大王,在潘家酒楼偶遇的金家父女及状元桥下的卖肉郑屠等。
在开诗中最能引人注目的是“暑往寒来春复夏,夕阳西下水东流……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史进父亲虽因病殁,但是留下的家产足使他日日吃香的,喝辣的。可史进就是爱交朋友,一个“义”字,管不得来人是贼还是兵。这自然会来个“春复夏”。
李吉从“醉鬼”王四(因失误将少华山的回信给弄丢了,还瞒了说没有回信,以致于最后被一刀给做了)处偶得了史进与三个贼王的互通之信,这显然给这打猎者留下愤恨。人家叫你去除掉强盗,你倒好,和他们称兄道弟。李吉将这事一说,官府拿人来了,搞得史进家也没了,只好学师父王进那般了。这是一个“暑往寒来”,还有一个“暑往寒来”,那就是鲁达。
鲁达本是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的一个提辖,性格虽鲁莽,但也赢得强势的威风。这潘家酒楼一个“提辖只顾自去,但吃无妨,只怕提辖不来赊”就可看出。可惜,鲁莽毕竟不是什么好事——为了那金翠莲,三拳送了郑屠——注定的亡命天涯。
话说史进等人被围。他想尽办法出去,可又怕得外面的官兵。不过,一拼至少还有希望在。所以,史进先把那犯罪的王四带进后院,“一刀杀了”;然后,他“就中堂又放起火来,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这只大虫早刀起刀落,“把李吉斩做两段”。与众左突右逃,所以虽毁了自家庄院,亦以一命来个安慰。少华山中难以强留,史进便开始了奔亡的生活。
史进来到了渭州,想寻师父王进,不想得了个鲁提辖。鲁提辖久闻九纹龙的大名,自然是“惺惺惜惺惺”,又和上史进开手的师父李忠,于是三人到了潘家酒楼一聚。这鲁提辖人彪悍性烈火,几番不给李忠等人好看,好不令人胆寒。
后酒至数杯,听得隔壁间有人啼哭,扫了“雅兴”。焦躁的鲁达叫来了啼哭者,当众得知了金老等父女的境况,不由心生怒气,想来出这口恶气。鲁达可是“送佛送到西”的人,见金老等人走远了才离开居所——主要防止店小二在他离开后,又使人抓回金老。可鲁达并未消气,毕竟事还没做完。
鲁达先是消遣了郑屠几把,惹怒了郑屠。鲁提辖拿出“那醋钵儿大小拳头”,先是打在郑屠的鼻子上,这“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再打在郑屠的眼眶际眉梢,这下“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而第三拳似乎是惯性所致,打在了郑屠的太阳上,使之“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见情况不对,便边说边借机走开了。
案件发了,府尹战战兢兢地向提辖的顶头上司报告,发下文书缉拿鲁达。鲁达造就见机走脱了,离了渭州,又差点被抓,还好被人“拦腰抱住,直扯离了十字路口”。
史进身上透露十足的“义”,不过过分的讲求“义”,以致现实的家没了,而成了“四海为家”。史进在在这讲中又能使我们学到什么呢?
我先来说个故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关张之间的事,我们都很熟悉。但说到关羽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挂印封金与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那时,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无奈就投靠了河北袁绍。曹操夺了徐州下邳,并把关羽围在一土山上,派遣张辽来劝降。关羽在三个先决条件下投降了。后来曹操跟袁绍交战而严重受挫。这时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头将颜良,为曹操解围,立了大功。曹操上奏朝廷,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此后,关羽又斩杀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使袁绍无良将可用。正在这时,刘备知道了二弟关羽在曹操帐中;事隔不久,关羽也得知兄长刘备的去处。关羽思兄心切,就到丞相府向曹操辞别。曹操知道羽的意图,更悬牌避而不见。关羽多次都见不到曹操本人,便把所有曹操赐的东西都封存起来,带上部将及两位嫂夫人,不辞而别了。
假如关羽这下为曹操部下的话,就不会一生随刘备那样的东奔西跑了,从中可以看出过分的讲义气就会失掉一些东西,而史进一样失去了一些东西,如安逸的生活,父亲的家业。在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讲求一个“度”字,不要过分的讲求。
鲁提辖身上则是为正义赴汤蹈火,而不惜将自己的美好给葬送。另一方面,鲁提辖也是太过鲁莽了。为正义而赴汤蹈火,这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我上次见到这样的一件事,大家都在那个主人在追贼,而两旁的人却傻傻的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这让我们知道,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应该学会为正义赴汤蹈火,不过首先要追求一个“度”字。至于鲁提辖的鲁莽,这是我们当退弃的,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冲动是魔鬼”。

第四回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鲁智深二次违规。第一次是因为他贪酒,抢夺了上山送酒的人的酒,还醉醺醺得回到寺庙中,真是红尘似梦,鲁智深忘记了自己是个和尚了,更不知道自己正在因酒犯着大罪了,还这么轻松地咕噜大睡。这是一种境界,当寺庙中群起攻之的时候,他竟然毫无恐惧之心,反而更加地公然与和尚们作对,甚至在第二次贪肉贪酒后,坍了亭子,毁了金刚,打了人,依旧咕噜大睡。事后却没有害怕之心,这一点在常人是很难做到的。
鲁智深是个多重性格的人。第一,他的鲁莽是不容否认。三拳丧郑屠,大闹五台山都不在话下。这时,我要说一个故事。两个亲兄弟儿时非常的要好,而在各自立家后,都以家庭事业为重,兄弟很少过往,以致于关系疏远。有一天,弟弟家的南瓜藤长到了哥哥家的地皮上,哥哥一不小心,将弟弟的南瓜藤给搞断了。由于生意做多了,弟弟拿出生意上的那一副本事——因生意上的缘故,弟弟特别的冲动鲁莽,向哥哥索赔。哥哥不允,于是你一句,我一句。这时,弟弟愤恨顺手拿起旁边的锄头,一把朝哥哥脑袋上砸去,就这样,弟弟为了一南瓜藤,杀了哥哥。事后,我们可以想想,倘或不是弟弟那样的鲁莽冲动,怎么会亲手杀了自己的哥哥。所以这就告诫我们,要理智的处理事情,什么台面说什么的话,不要动不动就将自己的隐处暴露出来。
第二,他的幽默确是公认的。我们来看一段对话。“禅和子道:‘善哉!’智深裸袖道:‘团鱼洒家也吃,甚么鳝哉!’禅和子道:‘却是苦也。’智深便道:‘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那得苦也?’”在这里,我不得不来说说我的爷爷。我爷爷是村中出了名的“幽默王”,且得了个绰号叫“油丝(温岭方言,就是幽默的意思)”。他的人际关系是令人佩服,现今他已近八十,所有的村人都尊敬他,也特别喜欢他的幽默。我想表达的是,幽默是适当的时候该出的。当在冷场的时候,偶尔拣个适合的笑话说说,可以缓解压力的。曾经有个企业家就是很喜欢在开会前说个笑话。这样大家在开心的情况下,可以放下许多的顾忌,结果多半是事半功倍的。
第三,他是一个讲义气的人。鲁智深讲义气的程度似乎有些超出范围了,也就是下文所折射的非良性义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中是有透露这义气这个层面的。他对金老的义气,去打了郑屠,反而因为过分的愤怒而杀了郑屠。这里就是一种义气过分的下场。你鲁达出身军旅,身体多么的强健,怎么过分的下力,将人打死,何必不说拿字据,放了金老。
讲义气,顾名思义,就是为人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尽管这对义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但这实在是讲义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多半会认为讲义气是这意思,而我就以此来说明这中间的道理。义气,是要讲的,但是要看是良性的还是非良性的。这就有人问了,这义气还分良性与非良性的?有,当人思想去抢劫的时候,难道你也附和讲义气说,去,好好干他一笔。这当然不可,所以理智的分清义气的善恶面是非常重要的。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因为分不清义气的良性与非良性,以致堕入了犯罪的深渊。我们讲义气要把握一个方向,凡是超脱了良性义气范围的,我们都当摒弃,省的到时候后悔莫及。
至于金老,我们可以学到的就是知恩图报。知恩图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外的图报,就像金老那样的,一种是出意外的图报。说到这里,读者或犯难了。
我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有些长辈就和我说,人呐,就是那么恩将仇报的,何时能够真正的做到知恩图报。起初我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其中的道理是颇深的。“为烟为云,渺渺漠漠”,人就像在迷雾中,常常思想要知恩图报,但不知什么早已戗害了自己的恩人。
从前,穷人向富人借了款,富人怜惜穷人而将这借据烧毁了。穷人日夜思想如何报恩?一天,富人病了,穷人过去看望,并给上了独家秘方,明知道富人对秘方的一味药有过敏反应,却事中忘记了。富人见是穷人送来的,便放心的吃了,可不久,富人因过敏而病死。穷人这才想到,原来是自己的药害死了富人,非常的伤心,以致忧愤而病塌了。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知恩图报是良善的,我们应当施行,且要做的最好,但是有些的不经意,会使图报变成了仇报。尽管这是可悲的,但是依旧要看清“花钱容易,赚钱难”的道理。同样的,知恩图报就像赚钱那样,尽管有时候因我们而变得有所缺陷,但是我们不会灰心,只要心态摆正,并身心力行的去报恩,相信恩人会感受到的,所以我深信富人尽管死了,他依旧也不会埋怨穷人的。

第五回的篇目是“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小霸王是指桃花山上的贼目周通。他一次偶然去打劫,遇得李忠,打不过,就让出了第一把交椅。这周通从本回中是个敢于结交的人,如他不惜将山寨宝座让于李忠,还执意与花和尚鲁达施动作,都可以证明。他之所以交椅,我想也有其他目的,即利用李忠,将来可以得到更多的劫品。而为了这个目的,那就必须用一样动心的东西来巩固——山寨宝座固然成了首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通的精明之处。周通这样的好声好气的对待久仰大名的鲁达,我想他也是有着同样的目的的。设或鲁达真是落草为寇,我认为周通很有可能再逼李忠退位,让鲁达首坐。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他的心机是颇重的,是个危险分子。
李忠这个人,从鲁达的表达中可以看出是吝啬的。而周通的吝啬,鲁达说的少,或许他的小气没有李忠那样的确切。李忠,在第三回时,就为鲁达所看不起,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行为给了鲁达一个直接观念。那李忠是否真是小气的人呢?答案是不能确定的,毕竟截止第五回为止,只有鲁达一人在反应,证据不足。
刘太公在本回中也是个关键人物。假如没有他上场的话,鲁达有可能和庄客打了起来,也有可能就没有了夜打小霸王这幕戏。对于刘太公,给我的直接的感觉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反照。
在宋末的时候,天下揭竿而起者不计其数。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山寨强盗、恃强凌弱者随处可见,小老百姓只能逆来顺受,就像刘太公,遭遇强盗逼婚,只能答案,不能反抗,而且要倒贴给这个“女婿”。这其中说明了一个老百姓在强压下的心理疾苦,也暗示了一个统治者不关注民生的问题。我想假如“女婿”继续剥夺刘太公更多的心爱之物的话,终究有一天,刘太公会发威的。
不过,本回的重点还是在鲁智深金帐打周通与花和尚囊中取物。鲁智深是个讲义气的人,所以他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一切发生的就在意料之中了。
鲁达看不惯李忠与周通的吝啬,便趁着他们去抢劫的时候,取了一旁的财物,从山后滚下走了(因为桃花山只有一条路通往山上,时被李忠与周通占据着,为防碰面,鲁达毅然选择从后山走人)。
在此,我想与读者分享的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在衡量后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问题。
从前有个人,他很讲义气。一天,他看见一对父女遭贼人抢劫,就出手肉搏,以一人去敌二三十人,终被砍成了肉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要衡量的,不是一味的助,而忘记了基础底线。你不会游泳就不要跳下水去救人,而是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会游泳的人。并不是自己亲身跳水救人才算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实,你找来帮手,使落水者得以成功上岸,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水份,有多少做多少。这样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有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0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第2个回答  2011-09-10
看看新水浒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