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宋朝所谓的“国家智慧”?

如题所述

说实话,宋朝所谓的“国家智慧”,都是被逼出来的。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没有一个政权希望自己的周边出现一个对于自己有威胁的少数民族势力。虽然孟子曾经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但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却并非如此,统治者总是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消灭外患,比如汉武帝连年征讨匈奴,唐太宗一遍一遍地教训突厥,就是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国,在入主中原后,也通过“减丁”的方式来抑制蒙古族数量的增长,以免对其统治造成威胁。



由此观之,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观念中,最好是外部一个竞争者都没有,所以,在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都会竭尽全力去消灭对其有威胁的北方游牧民族。


而宋朝,却并没有遵循此道,其承认了北方契丹皇帝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契丹皇帝与宋朝皇帝的地位平等。通过条约的方式,划定宋朝与契丹各自的势力范围,用金钱换和平的方式,保证了宋辽两国一百余年的和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宋朝“国家智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并不是出于宋朝统治者的本身意愿,而完全是因为形势所迫。此话何解?


首先,宋朝并不是不想北伐契丹,消灭这个外患。这一点很容易找到证据。宋太祖时期就已经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姜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了一定时期的军事目标。宋太宗时期,宋太宗本人亲自率军北伐,但无奈自身军事水平实在有限,导致了赵匡胤积累下来的精锐部队在两次大规模的北伐中全军覆没,自此以后,宋朝再也无力北伐。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消灭西夏与辽国,可见,北宋终其一代,君主都在梦想着北伐。



其次,北宋的军事实力无力支撑对外作战。这一点的原因很多,除了因为宋太宗仓促北伐使得精锐丧尽之外,北宋的军事制度也制约了北宋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大众很熟悉的重文轻武;除此之外,还有荒年募兵,导致军队的质量下降,战斗力直线减弱。在北宋“内部安定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的军事制度,极大的制约了军队的正常建设。


基于以上两点,宋朝不得已,想出了所谓的“国家智慧”,即用金钱换和平。这种方法的确得到了暂时的效果,宋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一百年左右,但终究还是有隐患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的方法是以金钱换取和平,但在和平之后,其并没有加强自身的军队建设,从而导致了宋辽两国自此之后军事水平差距的扩大。在古代,不存在现代的国际法,因此条约是否具有约束力取决于两方的实力消长,在宋仁宗时期,宋辽边境宋朝一方,防御措施已经彻底荒废,驻守士兵也都是老弱病残。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此时提出宋朝将岁币增加一倍,否则就以武力解决。而缺少武力保障的宋朝也只能答应。



再者,随着宋朝内部三冗情况的加深,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大。到了宋神宗即位,国库的银两支出已经大于收入,换言之,北宋此时的财政赤字已经很大。所以,支付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此时对于北宋来说,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最后,北宋军队因此战斗力丧失,使得后来金国一路南下,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打到了宋朝的东京城下,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所以说,北宋所谓的“国际智慧”,只是在实力不足以消灭自己竞争对手威胁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他们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导致国家的军事实力很弱,所以才会受到外来势力的轻易侵略。
第2个回答  2020-11-24
这个“国家智慧”有利有弊,好的是国家可以安心发展经济,坏的是国家军事实力得不到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11-23
他们的国家智慧其实十分愚蠢,重用文臣远离武将,这样使得国家的国防力量大大削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