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夜书所见》描写了一幅儿童在灯光下捉蟋蟀的景象,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中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描写了一幅儿童在灯光下捉蟋蟀的景象,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和怀想故园的感情和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全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
《夜书所见》古诗哪两句写啦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情怀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
夜书所见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哪句
1. 在《夜书所见》中,南宋诗人叶绍翁借萧瑟的秋夜,梧桐叶落和秋风,抒发了自己在异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游子在秋风中感受乡愁的情景。2. 诗中“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之句,展现了诗人想象中的温馨画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篱笆...
《夜书所见》一诗作者通过对哪三样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感
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作者叶绍翁通过对秋风、梧叶和儿童挑促织的描写,表达了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诗的一二两句通过描写落叶和秋风,唤起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三四两句则通过描述儿童夜晚捉蟋蟀的乐趣,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他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无奈。整首诗以乐景写哀情...
夜书所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是哪一句
《夜书所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释义: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赏析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一诗作者通过对哪三样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者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通过对秋风、梧叶和儿童挑促织的描写,抒发了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同时还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原文:《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
夜书所见哪两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中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深秋的寒意与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传达出了一种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诗的第二句“动客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让人不禁为游子的孤独与寂寞...
夜书所见哪两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诗句含义:这两句诗描绘了秋风吹动梧叶,带来阵阵寒意,客居他乡的游子因此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情感表达:通过落叶、秋风等自然景象,烘托出游子漂泊在外、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进而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中最能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情怀的诗句是哪句
最能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情怀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通过描绘夜晚儿童捉蟋蟀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这句诗中,儿童捉蟋蟀的欢乐与诗人夜深人静、独自思念家乡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