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鬼谷子·飞箝篇》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解释征、重累、毁。

秦氏嘉庆本注:不可善,谓钩箝之辞所不能动,如此者必先命征召之。重累者,谓其人既至,然后状其材术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从化也。

房立中本译: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

陈蒲清本译:如果对方不容易对付的话,有时便先征召他,来到之后给他担负重任试验他的才能;有时先给他担负重任,再指责他的短处。

三种版本有三种不同的解读,谁的最贴近原文之义?为什么?

原文与前文“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然后权量之”有关,是经由“先察同异”和“然后权量之”后,将所得的各种情况,分为“其有隐括”、“其不可善者”和“其用”三类事,而原文所指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其”: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征: 动词,取“验证”义项,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用牲,加书征之。
重累:犹重叠,引申为“抬高”或“拔高”。例如:《吕氏春秋·行论》:“诗曰:将欲毁之,
必重累之”。由此可得知“重累”与“毁”是两种相对的游说技巧。
毁: 动词,犹贬毁。

所以原文的大意为:如果是不可能赞同的事,或先验证它,然后再抬高;或先抬高,然后再
贬毁它。

单独看原文内容,有点不好懂,可参看《燕策一·燕文公时》的故事。故事里,苏秦就是用“先重累,然后毁之”的方法,说服齐王,将刚夺取燕国的10座城池,归还了燕国。

秦氏喜庆本中的古人注释,从一开始就将文章的内容定性为,君王征召贤人能人的方法,其主旨已经脱离了原文,不可信。

房氏本和陈氏本,是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作译,强解而已。追问

为什么要对“其不可善者”,还要采用先验证的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追答

“验证”是鬼谷子要求游说策士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从“捭阖”篇起,鬼谷子就传授了验证的道理。比如:“捭阖”篇的“审定有无以其实虚”,这里的“审定有无以其实虚”就是验证。又比如:“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这里的“以求其实”就是验证。

同时,鬼谷子要求游说策士对事情进行必要的验证,而并非是为验证而验证,是要对已验证为实的事实加以充分利用,这才是鬼谷子要求对事情验证的真正目的。其实上举苏秦一例,就是苏秦利用齐国攻取了燕国10座城市的客观事实,他不但成功地说服齐王归还燕国,而且还显影了自己的外交能力,和巩固了自己在燕国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7
原文与上文“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语法构成来看,原文是主谓句。其中:定中短语“钩箝之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而定中短语“其说辞”加决断词“也”充当句子的谓语;连谓短语“乍同乍异”也是句子的谓语。(句子的谓语是由两个表承接、具有复句形式的短语构成。)

所以,定中短语“钩箝之语”中,“钩箝”是由两动词构成连谓短语,其在时间上和事理上都存在着先后性,是定中短语中的定语;名词“语”是定中短语的中心词。

而定中短语“其说辞”中,其,他称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的。说辞:也是定中短语,并且是中心语。

而短语连谓短语“乍同乍异”中,同、异分别是形容词,也是谓词;乍,副词,分别充当形容词“同”和“异”的状语并构状中短语,而状中短语也是谓词性短语,是充当谓语的主要成份。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钩取和箝制的语言,这样的说辞,忽而赞同忽而异议。

另外:这句原文很值得你仔细琢磨和细品,由此你可以解读“飞箝”的定义。
第2个回答  2012-03-18
征:从“彳”,远行之意。同样用法见:“征者,上伐下也”《孟子》。所以嘉庆本的“如此者必先命征召之”较为合理。
重累:累,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累。同样用法见:“愿以境内累矣”《庄子·秋水》。所以同上嘉庆本为善。
毁:从“土”,凡器有缺有损为“毁”。“毁,缺也。”《说文》。理解为“发动攻击加以摧毁”较为合理。
总体的理解应该把两个分句结合解释,以重任“状其材术所有,知其所能”,能招为己用则用——“人或因此从化也”;考察之后发现不能为己所用,则“毁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