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在东北文化中重要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5

关于二人转的研究论著,目前所见的多为对其历史沿革的考证和艺术本体的探讨,另有不少散见于报刊的独立成章的篇目,集中研究的是二人转的艺术特点,颇多真知灼见,但基本侧重于专业角度,其理论建构的影响面明显不足。对于二人转的理论研究,既应结合舞台实践,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高度和广度。余秋雨曾有言:“我的《中国戏剧文化史》有缺漏,书中重点介绍的剧目历史上没演过几场,而像二人转这样天天都在生活中演的戏却无法出现在大学的讲台上,无法出现在任何文字本上,这对我们学者而言是个耻辱。”话虽说得有点过,不过倒确实说明现阶段对于二人转的理论研究,与其火热的演出现状着实不相匹配。东北女作家马秋芬的一本书《到东北看二人转》既有主观的回忆录式的叙事、小说式的人物塑造,又有理性的学术分析和客观的新闻纪实。可以说,它既是关于二人转的大文化散文,也是一部以二人转为载体的东北地方文化史。另一位东北女作家素素的文化散文集《独语东北》也曾以相当厚重而感性的文字记述了东北二人转的历史与命运。同样是用文学的视角,表现民间艺术与民族性格相生相融的际遇,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最代表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二人转艺术上,恐怕并非偶然。这是她们对东北文化的诠释和构建,也说明二人转艺术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表现形式确实是研究东北历史、社会和民俗的极为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研究东北民间文化对深入理解当下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大众价值观和审美口味也显得越发重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对于二人转的深入研究,也是对那些已经或正在发生流变的文化及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关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国外学者对我们的秧歌和二人转艺术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被欣赏,即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东北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世界共通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真实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下的地域魅力。换一个国际的立足点来看,二人转不仅不土俗,它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二人转曾是老百姓的书,一部《纲鉴》能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头,一直说唱到改革开放和当下的现实生活,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二人转艺人时刻喷涌的激情和即兴的抓哏逗乐,给观众带来的无穷乐趣,更是深深植根于那片盛产大豆、高粱的土壤以及由此孕育出的埋藏在东北人血液里的从容和豁达、泼辣和风趣。二人转艺术的命运和走向,值得我们始终关注和思考。

详情
    官方电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