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成语是在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历史来源: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大多来源佛教
  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口碑载道,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门,弓折箭尽,寸铁杀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议,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六根清净,天花乱坠,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脚乱,方便之门,水中捞月,水泄不通,水涨船高,牛头马面,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半路出家,半斤八两,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丝自缚,因果报应,因风吹火,回头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难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钵相传,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贼心虚,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抛砖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门托钵,金刚怒目,勇猛精进,皆大欢喜,看破红尘,苦海无边,借花献佛,旁门左道,神通广大,唯我独尊,救苦救难,清规戒律,现身说法,极乐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圣,无事不登三宝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解铃还需系铃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5
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那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将成语粗略分类,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源于古代神话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二、源于历史事件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例如:完璧归赵、擢发难数、投笔从戎、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三顾茅庐……
三、源于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例如:胸有成竹、满城风雨、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
四、源于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古代的寓言传说,也是成语的来源。
例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五、源于古人原句
有一些成语直接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一鸣惊人……
六、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
例如:舍生取义、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楼台、一丘之貉……
七、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俗语
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或者是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
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亡羊补牢、敝帚千金……
八、来源于外来的成语
中华成语中也有来自外国的
例如:来自佛经的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等;来自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等……
九、来源于改造的成语
有些成语是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更换某一成语中一两个字加以改造使用
例如:一举三得、一举多得、一箭三雕、一箭多雕、知难而进……
十、来源于生活的新生成语
有些成语非历史传承而是在最近几十年兴起的,来源于寻常生活的多次使用,可以在成语造句及解释栏目找更多的例子。
第3个回答  2012-03-11
古人发明的追问

什么古人发明的?为什么发明?有什么用?意义?

追答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不是发明的,是约定而来的。

第4个回答  2020-10-26

成语是怎么来的?
1. 历史典故:许多成语源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著名人物。通过引用这些历史故事,成语传达了特定的道德、哲学或社会观念。2. 文学创作:成语亦往往出自古代文学,如诗词、戏曲和小说。这些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流传,逐渐成为固定的成语。3. 口头传承:成语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口耳相传,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

成语是怎么来的?难道都有历史背景吗?
成语是汉语中固定短语的一种,经过长期的使用和锤炼而形成。它们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具有以下特点: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以及形成的历史性。成语的来源多样,包括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古典文学作品等。成语在形式上与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以及普通...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古代相承沿用: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这些成语可能出自古代的寓言、历史故事、文人作品等。例如,“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破釜沉舟”则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人民口传习用语: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些四字习...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书籍成语典故,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成语故事。成语历史典故来就源于一些历史书、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及人物,或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

四字成语及由来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5. 成语是怎么来的 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是在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

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寓言故事的缩写,我国古代寓言很丰富,不和成语就是由寓言故事缩写或概括而成的。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二、历史事件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

成语是怎么来的?难道都有历史背景吗?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

成语是怎么来的?
来源: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