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认为何意?

如题所述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不仅是看重诸葛亮举世无双的能力,更是两个人多年形成的默契与绝对的信任。首先,刘备爱才世人皆知。他前半生的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身边没有一个能干的谋士。在接连错过田豫、陈群、徐庶等一干人才后,诸葛亮可以说是他最后一点希望。对于刘备而言,只有无条件信任诸葛亮,才能在刀光剑影的三国中逃出一片生天。

反观诸葛亮,他自比管仲,满腹经天纬地之学遇到刘备才能释放。两个人互相成就,刘备给了他一个平台,他就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才华。管仲当年忠于齐桓公,诸葛亮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做出对不起刘备的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关系。

托孤白帝城

公元219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远征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的一把火,把蜀汉的国运几乎浇了个透心凉。

刘备大败后,率军退到白帝城驻防。这其实是一招妙棋,既可以收拢败军、稳定军心,又可以震慑东吴、以图后事。

也就是说,即使退到了白帝城,刘备还是期待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然而天不遂人愿,第二年四月,刘备突染重病。弥留之际,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叫来,详细地托付了一番。

《三国志》中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

从三顾茅庐到平定益州,诸葛亮陪伴刘备经历了从低谷到顶峰的几乎全过程。诸葛亮多次力挽狂澜,帮助刘备逐渐成为三国中货真价实的主角。

这一路走来,两个人早已知根知底,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就因为彼此太熟悉了,他们俩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关系。

所以,要论这世上有谁了解刘备,诸葛亮一定要比关羽、张飞更有发言权。先主刚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如果一般臣子,可能会说自己一定会忠于后主,安分守己,绝无非分之想之类。

但诸葛亮却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句话中,既有舍我其谁的决绝,又有敢为人先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是刘备认识并相信的诸葛亮,一个心中只有蜀汉江山,从不考虑自己的诸葛亮!

再回到当时的语境。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叫到跟前。一个将死的老人,难道就为了试探一下臣子的忠心,就大老远地把人叫过来,末了还告诉自己的儿子说要“事之如父”。

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能这么坑儿子的吧?而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刘禅确实也做到了“事之如父”,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用生命践行了当初与刘备的誓言。

刘备与诸葛亮心神无贰,古今无双

公元220年,刘封与魏军交战,结果丢了上庸,跑回来向刘备请罪。诸葛亮劝刘备杀掉刘封,他给出的理由是: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三国志》

刘备同意了。没错,刘备同意了。常言道,疏不间亲。诸葛亮当着老刘家的面让老爸杀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屡立战功颇有威望。这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才敢这么说?

更何况,刘备杀了刘封之后,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就像从没发生过似的。如果不是诸葛亮一心为公无半点私心,如果不是两个人彼此信任毫无芥蒂,刘备能任由诸葛亮这么插手自己家务事吗?

必不可少的同理心

刘备就好比一个公司老板,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到行业老大,但是经营不善一直赔本。公司快要黄了终于盼来了诸葛亮,从此一路看涨家大业大。

好不容易有点底子了,就想和同行硬碰硬,结果不仅把一帮老伙计搭上了,还差点又把自己搞垮了。如果没有把公司当作理想与追求,谁会接手这个烂摊子呢?

诸葛亮就是这样临危受命,他明白“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是他与刘备的共同追求。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是多年来两个人同生共死、不分彼此的最佳注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我认为刘备对诸葛亮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试探诸葛亮,刘备不知道诸葛亮的想法是什么,于是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有非分之想,估计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第2个回答  2020-12-06
刘备是对恢复汉室江山有些心灰意冷了,只想要打败曹操就够了,所以让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
第3个回答  2020-12-06
我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而已。刘备害怕自己死后,诸葛亮夺了自己的天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