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与绅士、士绅有什么区别呢?

如题所述

先说“员外”——

简单讲,员外,指的就是在外的员。外,套用今天概念,可以理解成体制外;员,套用今天概念,可以理解成领导干部;合起来,员外,大意就是身处体制外的潜在的领导干部;通俗讲话,也可以叫候补官员。

照这意思,员外应该是不在编却有官身的人,是否富裕、是不是大地主,倒不一定。

再说“士绅”——

相比员外,士绅的概念比较细琐。



(大家熟悉的西门庆西门大官人)

词义来讲,士绅,最初是“士”和“绅”的组合。

士,本是周朝开始贯行的宗法制当中一个概念,指最低一等的贵族。最高级的贵族是天子,天子制下,为诸侯,诸侯之下,为大夫,大夫制下,为士;再往下,就不是贵族了。

隋唐以来推行的科举制,使得没有贵族身份的民间人士,有了“入仕”也就是做官的机会。

有科举之后的大多数朝代里,科举考试有四个第次:乡试、会试、院试(也称监试)、殿试。

乡试入围,秀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入围,举人,有资格参加院试。



(晁盖也是员外)

院试入围,贡士,理论上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是皇帝亲自主持并圈定中的者。

殿试中的,即为“进士”;因为是皇帝主持殿试并圈定中的者(实际上具体工作都是皇帝指定代理的高级官员做的),进士,也称“天子门生”。

大多数朝代,院试就应该是在京城举行了。殿试,理论上要在皇宫举行。除乡试入围的秀才,以上各第次的举人、贡士、进士,原则上都会被赋予“士”的身份,俗话讲,叫做有功名。有的朝代,有功名的人,会得到标志身份的物件。就算举人和贡士没有,进士也一定会有。传统来讲,这个物件,是一条带特殊标记和装饰的腰带,就是“绅”。

也有说是,绅,指的是官员上朝时候必须佩戴的装饰性、标志性的腰带,用来别住用来奏报的笏板。

笏板,很多影视剧里都会看到,就是官员向皇帝奏报事情时候双手擎在胸前的类长方形的板板,依制定制的,不能随随便便拿块板子冒充。影视剧中,很难见到笏板别在腰间,都是双手擎在胸前。

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用来别笏板的“绅”。



(明朝最著名的员外沈万三)

那个也是依制定制的。京戏为代表的戏曲中,当官的人物腰间挂个圆圆的、镶嵌装饰物、活似加宽版呼啦圈的东东,就象征性地代表“绅”。实际上,绅,虽不是用来系腰身的,可也是应该围系在腰际,而且肯定是软性的织物,不可能是戏曲中呼啦圈式的硬质地。

笏板与绅,是套装。但如果某位有这个套装的大爷,因为不属于过失处罚的其他原因,离开了官职,笏板就不能再持有了,但别笏板的腰带,就是绅,可以留下,作为身份标志。

只有绅而没有了笏板的人,大多数会暂且还乡,就成了乡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可能再被启用为官,并相应再度有权持有笏板;至少,他们自己,多半是这样希望的。

如此说来,乡绅跟员外,似乎很类似。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官身。不同在于,可以叫做“绅”的,通常都有功名,至少也是举人;而员外的官身,未必都由科举得来;就是说,员外们不是个个都有功名。

员外也好,绅、乡绅也罢,都不一定非得是富人、大地主。

反过来,不管多富的人,多大的地主,没有功名、没有官身,也不能叫员外或者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