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诗和诗人推敲文字的典故有关?

把你知道的全部说出来
除了贾岛的和《泊船瓜洲》

一、苏小妹炼字

清·褚人获《坚瓠集》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苏东坡和黄庭坚和苏小妹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小妹说:“好,但不够好。”黄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也不够好。”小妹又说。苏东坡说:“那你说加上什么字才算好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

苏轼的“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摇与映二字写出了细柳在轻风摇晃下的动感,和皓月映照梅花之皎洁。黄庭坚的“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舞与隐二字比起摇与映二字,似乎稍胜一筹。舞字让柳的动感更直观形象,隐字让月光显得更明亮。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扶与失二字用的恰到好处。一个扶字,是拟人化写法,写出了风之轻与柳之细,风与柳因亲昵而相扶,何其生动感人。一个失字,让月光之皎与梅花之洁融为一体,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考虑到梅花的高洁,符合“澹”字的诗意。

二、齐己的一字师

唐五代诗僧齐己,姓胡名得生,有诗《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旨格》一卷。有一年他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诗语言清丽,笔意含蓄,刻画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品格和素雅清润的姿色。诗人很是得意,觉得是咏梅诗作中的上品。

一日,他带着这首《早梅》去拜会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此君为宜春人,僖宗时进士,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他吟诵《早梅》再三,连连叫好,最后却说:“只需改动一字,便是不可多得的好诗。”齐己好奇地问道:“不知要改哪个字?”郑谷笑答:“既是《早梅》,全诗就要突显这个‘早’字。你写‘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数枝’显然已花满枝头,与‘早梅’不大相符。如将‘数’字改为‘一’字,‘昨夜一枝开’,岂不显出众花未发,一枝独放,足见其‘早’。如此才不失为《早梅》。”

齐己听罢郑谷的精辟见解,顿开茅塞,佩服得无以复加,拱手拜道:“一字师,一字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8
一、苏小妹炼字

清·褚人获《坚瓠集》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苏东坡和黄庭坚和苏小妹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小妹说:“好,但不够好。”黄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也不够好。”小妹又说。苏东坡说:“那你说加上什么字才算好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

苏轼的“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摇与映二字写出了细柳在轻风摇晃下的动感,和皓月映照梅花之皎洁。黄庭坚的“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舞与隐二字比起摇与映二字,似乎稍胜一筹。舞字让柳的动感更直观形象,隐字让月光显得更明亮。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扶与失二字用的恰到好处。一个扶字,是拟人化写法,写出了风之轻与柳之细,风与柳因亲昵而相扶,何其生动感人。一个失字,让月光之皎与梅花之洁融为一体,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考虑到梅花的高洁,符合“澹”字的诗意。

二、齐己的一字师

唐五代诗僧齐己,姓胡名得生,有诗《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旨格》一卷。有一年他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诗语言清丽,笔意含蓄,刻画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品格和素雅清润的姿色。诗人很是得意,觉得是咏梅诗作中的上品。

一日,他带着这首《早梅》去拜会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此君为宜春人,僖宗时进士,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他吟诵《早梅》再三,连连叫好,最后却说:“只需改动一字,便是不可多得的好诗。”齐己好奇地问道:“不知要改哪个字?”郑谷笑答:“既是《早梅》,全诗就要突显这个‘早’字。你写‘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数枝’显然已花满枝头,与‘早梅’不大相符。如将‘数’字改为‘一’字,‘昨夜一枝开’,岂不显出众花未发,一枝独放,足见其‘早’。如此才不失为《早梅》。”

齐己听罢郑谷的精辟见解,顿开茅塞,佩服得无以复加,拱手拜道:“一字师,一字师。”
第2个回答  2007-11-19
、齐己的一字师

唐五代诗僧齐己,姓胡名得生,有诗《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旨格》一卷。有一年他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诗语言清丽,笔意含蓄,刻画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品格和素雅清润的姿色。诗人很是得意,觉得是咏梅诗作中的上品。

一日,他带着这首《早梅》去拜会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此君为宜春人,僖宗时进士,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他吟诵《早梅》再三,连连叫好,最后却说:“只需改动一字,便是不可多得的好诗。”齐己好奇地问道:“不知要改哪个字?”郑谷笑答:“既是《早梅》,全诗就要突显这个‘早’字。你写‘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数枝’显然已花满枝头,与‘早梅’不大相符。如将‘数’字改为‘一’字,‘昨夜一枝开’,岂不显出众花未发,一枝独放,足见其‘早’。如此才不失为《早梅》。”

齐己听罢郑谷的精辟见解,顿开茅塞,佩服得无以复加,拱手拜道:“一字师,一字师。”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07-11-14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泊船瓜洲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第4个回答  2007-11-14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