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节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2

释义: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圆的感情变化,月亮有昏暗、明亮、圆满、残缺的状态转换,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出处:宋·苏轼

原文: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文释义:

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我端起酒杯问这苍茫的天空。不知道月亮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借着这回到月宫里去看一看,又担忧美玉砌成的楼宇搭建的太高,而我经受不住这寒冷。我起身跳起舞来,月光下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这月宫怎么能比得上在人间。

月亮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饰华丽的窗户上,照着毫无睡意的人。月亮不应该怨恨人们吧,可是又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

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圆的感情变化,月亮有昏暗、明亮、圆满、残缺的状态转换,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人们可以平安长久地在一起,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正逢中秋节,苏轼一个人孤单地在。

宋神宗时,当权的变法者是,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自己上奏请求外放,辗转在各地做官。苏轼曾请求调到离较近的地方做官,这样兄弟二人可以常常团聚。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了密州之后,还是不能与苏辙常常相见聚会。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与苏辙分别已有七年时间,期间两人从未相见。恰逢中秋团圆节,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中分外思念苏辙,于是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15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等。

《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唐刘餗《隋唐嘉话》说:“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脞说》也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

(《碧鸡漫志》卷四引)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句自注亦说:“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樊川诗集注》卷三)虽然《水调》究竟是开汴河前还是汴河开成后所制,三家说法不一,但为炀帝自制,则无异辞。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19-08-16
意思: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第4个回答  2011-12-30
人世间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有隐也有现。这件事古人难破解,但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