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生的生成性发展? 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握学生生成性发展机会,促进有效教学?

如题所述

“生成性”语文课堂

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 汪 潮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一、“生成性”课堂的时代意义
1.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预设性、程式化现象
生成意识:在生成中求速度,在生成中求质量,在生成中求发展。
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流水不腐”,中医理论称“通则不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惟有动态,只有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效率的追求,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目的。
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四种描述:负效、零效、低效、中效、高效。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能达到的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达到的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与第二级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孕育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生成性”课堂应在第一级发展水平的基点上,着眼于第二级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
2.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小变化小发展,大变化就会大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学生理解的独特性,都使语文课堂的变化成为可能。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境界:
(1)生产型。像工人、农民生产产品,志立于产品的生产活动。教师则关注教自身的工作。
(2)生长型。像世间万物的生长一样,以其自身的变化为特征。
(3)生成型。像雕塑家一样,通过巧妙地变换,把生活中原有的事物变成新的艺术作品。
(4)创生型。像魔术师一样,变幻莫测,充满新的生命。其中的生成型是较高级的境界。
“为生成而为,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
二、“生成性”课堂的基本属性
1.开放性。
“开放”,为动态生成提供了广泛的时空。离开了“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成的品质是不完美的。
把语文课堂教学放在全局、全过程、全领域的背景下,可以把语文课堂的触角深入到更加宽泛的视野,为生成提供条件。
3. 多源性。
在很大意义上说,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生成的多源性,使得语文课堂生成呈现多种类型。“生成性”课堂的其本类型主要是:
(1)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与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
(2)从生成的对象看,有个体性生成与群体性生成。具体包括: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
(3)从生成的速度看,有渐进性生成与突变性生成。
(4)从生成的效果看,有单项性生成与复合性生成。
3.主体性。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内因、外因交互协作用的结果。其中,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生成的内因。“生成性”课堂之所以令人瞩目,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把原本是哲学上的“主体”概念引入课堂教学领域。
“生成性”课堂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
学生也是课堂生成的主人。课堂生成以学生为依据,它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基础,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
4. 活动性。
“动态生成”这一术语,把“活动”与“生成”联系起来了,活动为生成提供了凭借。通过活动,使课堂呈现动态,而由动态带来一系列“生成性”变化。“活动”是调控课堂动态的浮标。
学生的所有活动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大类。内部活动主要是指主体心理的“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感性的实践性的“有形活动”。语文学习活动,没有“纯”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它们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5.互动性。
“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这叫“教学相长”。
这种情形可以概括为: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互动性的课堂能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生成的数量和质量。
5. 过程性。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是由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和活动评价四个因素组成的。
活动过程指的是在学习的整个序列中对内部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程度的展开。
“生成性”课堂应重视研究学生习作的过程,而不只是囿于结果。不仅重结果的认识,更注重过程的认识。
语文课堂要经常进行“三问”:“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又到哪里去?”其意图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学习的基本过程。
根据生成的过程性特点,可以提出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基本模式是:
(1)提升式。这种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反映教学的变化和发展。
(2)阶梯式。这种生成是直线上升、多步达标的,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过程意识。(3)循环式。这种生成横向板块展开,环环相扣,揭示教学水平的螺旋上升的状态。(4)拓展式。这种生成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凸现教学的更宽、更远的趋势。
三、“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的不同情境制约生成的不同类型和水平。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从逻辑关系看,主要有四种关系:
1.教等于学。“名师出高徒”。如果以细线围成的圆面积代表学习量,以粗线围成的圆面积代表讲授量,在这种关系下,两圆重合,面积相等。T=L(T为教,L为学)。
2.学多于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时L>T。
3.教大于学。“一桶水对一杯水”。这时,T>L。
4.有教无学。“对牛弹琴”。这时,L∩T=φ。
(二)动态生成的全息观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全息指的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全息元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反映的是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一叶知秋”一词加以比喻。
一篇课文就是全息和开放的系统。例如,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反映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可以体现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融看、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知识领域。
有时聚焦一个词就可以展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例如,《鸬鹚》一课中的“一抹”,看似寻常,实则为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文中表现的捕鱼的紧张、鸬鹚的忙碌、渔人的欢乐、作者的感受等几乎都隐含在“一抹”之中。
用全息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得到以下初步认识:
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应该把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点”放在语文教学信息全过程的“面”和“体”加以考虑。
2.这个系统是全息的、开放的。有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资源分享、信息共用”的开放新体系。
3.这个系统是由全息元组成的。文本、学生、教师是三个全息元,文本是一个信息主题,学生是信息的生成者,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
4.这个系统是全息元之间的对话、互动和提升。这种对话是平等的,这种互动是全身心的,这种提升是新意义的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动力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动态生成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因,即学生本身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引申说明:
1、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状态和原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原有思维发展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开始之前必须首先确定这个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思维的内部矛盾斗争。
2、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是形成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之间的适当距离,造成学生思维的新旧矛盾斗争。如果教学要求太低或过高,学生的学习都是无法进行的。
3、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机制是在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新的思维要求之间形成“动态”结构,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思维量的增加和思维质的提高。要从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出发,不断提出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4、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是同化和顺应。同化促进知识结构数量的增加,顺应能引起知识结构质的变化,所以,“生成性”课堂的主要目标是顺应。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采取直观法、想象法、联词造句法等等让学生理解词义,这固然是可行的,但是,这对学生识字解词中变化、生成、发展动力的培养是不够的。
(四)动态生成的时机观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动态的,各个过程,任何环节都有生成的因素和条件。在过程中生成,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基本策略。
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理应在语言上下功夫。
1.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
中心词、中心句、重点段、过渡句、过渡段等。
2.以带有规律性的新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新的句式、段式等。
3.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
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
(五)动态生成的方法观
从方法论角度看,生成是一种“突破”,突破旧的,构建新的。
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
1.情境生成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其基本的方法是:(1)再现情境。(2)模拟情境。(3)虚拟情境。
2.教程生成法。教程是流动的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教《五彩池》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
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留出“弹性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3.题目生成法。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
4.词语生成法。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
5.句子生成法。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炼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
6.篇头生成法。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7.中间生成法。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8.篇末生成法。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4
四个字:解放天性 四个字:各取所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4
........................................................................................................................................................................................................................................................................................................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