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优美的散文

如题所述

蔷薇·不败
窗外是吹着让人心寒的风的十月,屋里的我写着多年前的五月蔷薇。
熙熙攘攘的花市中,优美清雅的莫非君子兰,婉转可爱的莫非太阳花,香气袭人的莫非米兰,而何处去找我的蔷薇?或许蔷薇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它被潮流狠狠的甩在了后面。就如胡蝶和阮玲玉无法和当今舞台上的美女相媲美,但当翻出记忆里的照片,他们仍风韵尤存。
也学正是记忆中的那朵蔷薇,让我依稀记得她的美。
小时候,我是那种宁愿在家闷闷的待着也不愿出去玩的孩子。听着其他孩子们的欢笑声,我在心里问自己:有这么好玩吗?有一次,我终于走下了楼,来到院子里玩。第一眼进入视线的便是花坛栏杆边攀附着的蔷薇,一开始我并不清楚她们的名字,便去问妈妈,她告诉我:“那是蔷薇。”哦,蔷薇。有些生硬的名字,一定和我一样的倔强。是的,她用那小小尖尖的辞来保护自己,不让人看到她的内心,我忽然发觉竟和我如此的相象。但我还是会采摘到它而不伤手,小手轻轻的一掐,那一捧便在手掌里茂盛了。我们还会用她来做“香水”,方法狠简单,就是把花瓣碾的细细的,直到看见蔷薇红色的血液流出来,再放入用水盛满的杯子里,使劲地搅,便见水也变的发红,鼻子上前去嗅,那是一种很清淡的香气,虽然她远比不上名贵的香奈儿。香气不会持续太久,可我不信,前几日又翻出了当年盛“香水”的杯子,再次嗅,找到了一点当年的香甜气息。我想,这便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足可以让我快乐一个童年。
那时,我们还会玩像现在游戏里一样的角色扮演,我总是爱握着一捧蔷薇,因为它,还会有小蜜蜂来凑热闹。我旁边的那个热心的小男孩总会在我耳根边说:“喂,你的花里躲着一只小蜜蜂。”我那时真希望自己是一个公主,有鲜花的衬托,蜜蜂的追逐,当穿上水晶鞋的那一刻,丑小鸭变成公主。临回家时,我们都会摘一捧带回家,而我跟她们不同的是,我不会偷偷摸摸的摘,而是会跑到种花爷爷的家里甜甜的叫上几声“爷爷好”,然后会光明正大的无限制的采摘,把她们放到家里的花瓶里,她们便会灿烂上好一阵子。而脱离了根系的蔷薇即使会有水的滋润,也不会活久的,因为她们离开了生她们的土地,她们的家。然后她们便会像烟花出现的瞬间放出光彩再消失在世上,亦如生命中的某些人,来了又走,却被深深的印在心里,难以铭忘。
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那墙边的蔷薇已永远的被割去,而我也搬去了新的地方。我变成了那种迫切想出去透透气却又不能的孩子,迫于学习,也迫于生活节奏的紧张。我不再会期待变成公主,也不再是灰姑娘,生活已压的我没有时间去幻想。哪怕是一瞬,不及蔷薇灿烂的日子。或许蔷薇真的已被淘汰了,已经太少见了,即使有的地方也不会有太多人注意,他们都只是当成了“小玫瑰”。依然盛开的是记忆里的蔷薇,依然可见的是几朵干的蔷薇标本,而它们只是保留了躯壳却失去了往日的天真、新鲜。
还是选择记忆吧,让我永远相信我的蔷薇—不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2
(一) 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等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07-09-12
林清玄文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