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语文课怎样的情境导入能更吸引学生?

如题所述

答:一、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作家丰富的思想和情趣。如《西湖的绿》的静美淡雅,《最后一课》的忧伤悲凉,《散步》中透露的浓浓亲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亡国之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先放了费翔演唱的一首《故乡的云》,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队故乡的无限畅想与怀念之中。这时,我又适时的加上一段情感的独白;相思是一首古老的歌,背井离家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席慕容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如此充满深情的话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琴弦。如我在教《出师表》时,第一个环节就是满含激情的把课文背了一遍,背诵结束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高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践行合作探究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就会增强,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发挥学生主体性,主要可以通过适时地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吴用等人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你是吴用,还会有什么好的办法?如果你是杨志会不会丢掉生辰纲?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答案异彩纷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及文章主题。
三、巧妙设置疑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设置疑问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地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射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随之迸发。如我在教《变色龙》这课时,要求学生在诵读完课文后为小说另取一个“名”并说说理由,另起一个什么名好呢?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呢?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更活了。
四、充分发挥想象,实现心灵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乡愁》时,我就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来描绘一幅母子分别的场面;有的是深秋乡间小路上的母子挥手别离,有的是儿子含泪读信的场景……在学习第二节时,我又让学生成为摄影师,在镜头中摄取新娘的形象,或伫立江边,痴痴凝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或独倚窗下,“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字符如音乐的跳荡间,眼前不断浮现种种画面,内心揣摩是人的情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又如上《世界合适铸剑为犁》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让教室前的屏幕上缓缓的出现一个小女孩的头部特写,女孩蓬头垢面,惊恐地睁着一双大眼睛,一副茫然无助的模样,小女孩的背后是战争留下的一堆堆废墟以及面对废墟欲哭无泪的人。这时,要求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为影片写一段旁白。在我的精心引导之下,学生的思维渐趋活跃,发言的同学一个接一个,课堂高潮迭起。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按照教参的内容按部就班,而不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怎会出现那种让人神往的课堂气氛呢?总之,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就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五、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兴趣的材料,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加以开掘利用,不需要我们对学生大谈语文课的重要性
,学生就会重视语文,爱学语文。
如我在给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发现学生对这部小说并不感兴趣,于是我给学生介绍了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先给世界上最绚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请学生品位这段话的意义。学生仍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我问道:“这段话里有一个病句,你们谁能找出来,你们就找到了大文豪的错误,是很了不起呦。”学生顿时有了兴趣。在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你们下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谁先读完,先读懂,看谁还能找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表示要和同学竞赛,收到良好的效果。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开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我们带动下,对于语文课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