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文化是什么?

如题所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雍正时,因主考官出了一个“维民所止”的题目,被认为是砍去了“雍正”的头,也被处了死刑。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7
  你好

  汉字文化,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废止汉字的官方使用,大韩民国仍保留使用部分汉字。但是,各国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汉字表记。

  汉字与书法,西方现代心理学当中把字体当作人性格最鲜明的体现,记得福尔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对字体作过精辟的演绎推理。二十六个字母在不同的人笔下或张扬、或犹豫、或坚定、或迟疑。今天考察字体已经成为招聘职员的重要参考,一个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谋远虑、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笔尖的墨迹里。 但字体作为一种艺术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羲献父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跻身“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今日,锻炼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实、结构严谨,但又易于个性的驾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汉字作为象形符号的表意功能始终未变。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当“京”字被抽象成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之时,它的灵动,它的刚毅与柔美的融合打动了六十亿人。当中国字被作为文身在欧美流行之时,这些符号,我们在乎的已不仅仅是它的含义。汉字是最美的。 正因为有艺术的汉字才能有艺术的书法。春秋战国时苍颉的文字已经被各国变换成了互不相象的异体。战乱可以滋生一大批忧国忧民,奔走各国的纵横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会、扶助国君的诸子,却无法使文人们琢磨如何改进他的字体。即使老庄、钟子期余伯牙这类耳根清净者,也未必会放弃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时字都写在竹简或帛上,比起在纸上创作的游刃有余,是颇显困难的,但大纂从字体繁间来讲已经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进步。汉字从这时候起,已经与绝对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说再见。这是由书写器具上的革新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字体和书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次字体的出现,都是一定基础的成果,是衍变得到的。一个朝代的历史条件通过对人的生活思维的影响来影响着字体的衍变速度。我们可以翻一翻《尔雅》或是《说文解字》来找找汉字衍变的足迹。 秦朝因大纂笔画复杂,不适应统一后繁忙的公务需要,于是在统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笔画的小纂。但这样仍不方便,于是程邈在监狱里创立了隶书来帮助他抄写公文。秦始皇闻讯大悦,免其罪,封御史。隶书得以广泛流行。这样历史条件的成熟,即统一的国家催生了字体的革新。魏晋时期,士人减省隶书的波磔,狂用楷书。这种规范、铿锵有力的字体时至今日都被视作是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的典型并被作为范本,令广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嘘不已。但不管怎样,楷书的笔锋和筋骨,一股严正之风却是足以担当正统的名号的。 这时庆祝官体字的时代结束。很快东晋王羲之就以独具个性的行书震撼了古今。这样的行书,抛弃了楷书的规范,却继承了它的浩然正气。屏弃了草书的放肆,却遗留了它的癫狂。行书笔画连贯流畅,不拘泥于点滴,足是写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体现。既打破了楷书的礼仪规范,又不肯像草书那样随意,却是大家风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用他们的洒脱写下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书卷。 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较之行书出现更早,因为早有狂人不喜欢楷书或隶书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于汉初,是隶书的草体,今草之后的狂草,由唐人张旭所创,其狂野放纵似游龙一般的连书将书者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无遗。但草书虽然无定法,但它的落笔、起承和结构都恰倒好处,极具美感,决不像某些人以为字迹潦草的就是草书,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汉代以后各大书体相继出现,既是越来越扩大的国家的公务需要,同时也是文景“黄老无为”影响下的产物,还是晋代隐士之风的杰作。总之只有这样一个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士”这个中国特色的阶层,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练楷书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养耐性,练行书可以使人挥洒自如,练草书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后狂书一篇,彰显豪迈之大气。因此书法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良药。也难怪中国文人和帝王对它如此的偏爱。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集序》不择手段,终始之埋入坟底,不见天日。这时候,书法,甚至超越了艺术。

  汉字文化解读(书)
  内容简介
  一 .汉字文化蕴含在汉字的形体和本义之中。解释汉字的形义来源,必然涉及该字的文化特点。
  二. 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许书解形释义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后世学者纠正许君解形或释义有误,甚至解说形义均误者。第三卷214字,形体或本义未详,或形义来源均未详者,我作了新的考证。其中约一半是拙著《汉字形义考源》中所释之字,删节后合在此卷之中。其余百多个字的形义来源是1998和1999两年考证所得,为节省篇幅,一般没有或很少列举各家之说。
  三 .每卷的字头依《说文解字》的顺序排列。
  四. 每个字头标出的音读。音读后面的是《说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说明结构类型。汉字的结构类型迄无定论。
  六 .所用古文字形体和例句书籍,《甲骨文合集》简称《合》,《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怀特氏所藏甲骨集》简称《怀》,《英国所藏甲骨集》简称《英》,金文引自《金文编》《殷周金文集录》,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说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体来自《汉语大字典》。
  七 .为了便于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后面用圆括号标出带注释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辞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时省略的文字,按当今有关著作习惯,用……表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27
汉字文化,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废止汉字的官方使用,大韩民国仍保留使用部分汉字。但是,各国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汉字表记。
第3个回答  2012-07-22
jijjijijiijijijijijjiijj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