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墉的书法成就?

如题所述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可见书法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应该学习书法,这样才称得上完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占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刘墉就以其书法和诗文闻名于世。

刘墉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历史上记载,他的“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其书法特点之一是用墨浓重,因此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浓墨宰相”。他的字,最为闻名的是小楷,貌丰骨劲,别具面目。

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被称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

刘墉不但书法好,他还很懂书法的历史。他曾经用诗的形式,写过一本关于历代书法史的书,叫做《学书偶成》。《学书偶成》采用诗的形式,叙述了中国书法的历史。

比如,他说到中国书法的创始人李斯、蔡邕等人时说到,“博雅中郎有占风,廓清摧陷亦英雄。李斯秦相残碑法,未遣销沉劫火中。”

又比如,他说到中国将隶书转化为楷书的曹魏钟繇的书法时说到,“书到元常体最多,新声未变古谣歌。典型巳觉中郎远,野骛纷纷更若何。”还比如,他说到中国的“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时说到,“内史风流已变革,更将道媚绚真淳。颖川法嗣晨星在,衣钵传来有几人。”

他不仅工诗善书,还擅长水墨花卉,精于古文考辨。

比较而言,刘墉的书法最为有名,他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此后的清朝人评价刘墉的书法时认为其成就甚高。

《松轩随笔》谓:“刘文清书初从松雪人,中年后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又云:“本朝书法当以王文治、刘石庵为最,王犹依傍古人,刘则厚而能脱,人乎古人又出乎古人。”

包世臣《艺舟双楫》谓:“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人尘外。”又云:“近世小真书以诸城为第一,所诣出苏、董两家之外。”又在其《与吴熙载书》中谈到“坡老书多烂漫,时时敛锋以凝散缓之气。裹笔之尚,自此而盛。思翁晚出,自知才力薄怯,虑其解散,每以裹笔制胜。然亦用此救败耳。及近人诸城,乃专恃此。又先以搭锋养其机,浓黑助其采,然后裹笔以作其势,而以枯墨显出之。遂使一幅之中,浓纤相问,顺逆互用,致饰取悦。”又云:“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使墨白相当,枯润互映,以作插花圆镜之势。卷帘一顾,自成万态。然其心悴于字内,筋力尽于画中……”又云:“诸城相国,祖述华亭,又从山谷笔短意长一语人,窥破秘旨。虽复结构伤巧,较华亭逊其道逸,而人锋洁净,时或过之。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像,此诸城之所以过华亭也。”陈希祖谓:“二百年士大夫,善学华亭者,惟诸城耳。”

《快雪堂》跋日:“石庵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皆含虚寂。拙中含姿,淡中入妙。反复审视,乃见异趣。”

《芳坚馆题跋》谓:“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清,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频罗庵题跋》谓:“今之能为魏晋人书者,惟石庵先生。虽随意书尺牍,亦可玩视。”

《求阙斋日记己》谓:“文清爱堂帖,其起笔多师晋贤及智永干文,用逆蹴之法,故能藏锋。”

徐珂《清稗类钞》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白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人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多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

迨入内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世之谈书法者,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象,人莫测其高深耳。”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庵出于董,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大成也。”

曾农肆谓:“文清出自董思翁,而能上跻魏晋,力厚骨劲,气苍韵道,以何道州之天才,亦不无取法,信帖学之大成也。”

杨守敬谓:“文清书如绵裹铁,人无异议。余尝见其少作,实从松雪人手,以后则专精阁帖,尤得力于钟太傅《尚书宣示》,故雄深雅健,冠冕一代。”

何维朴谓:“从来学赵承旨者,易流为圆熟软媚一派,惟文清由承旨人手,而能脱离窠臼,自成一家。骨力坚凝,神采渊永,晚年深造古淡,视明董宗伯有过之无不及也。”

稍有非议者如《履园丛话》说:“文清书本从松雪入手,灵峭异常,而误于《淳化阁帖》,遂至模棱终老。”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除综辑以上数论外,又在《书林纪事》中载:

“乾嘉之间,都下言书,皆推翁、刘两家。戈仙舟学士,覃豁(翁方纲)之土而石庵门人也,尝质石庵书诣于覃豁,覃赂日:‘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师那一笔是自己?’”

《书林纪事》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包慎伯(世臣)尝谒石庵相国于江阴舟次,论晋、唐以来名迹甚协。石庵日:‘吾子论古无不当者,何不一问老夫得失乎!’慎伯曰:‘中堂书可谓华亭高足。’石庵日:‘吾子何轻薄老夫耶。吾书以拙胜,颇谓远绍太傅。’慎伯日:‘中堂岂尝见太傅书乎,太傅书传者,唯《受禅》、《乙瑛》两分碑。《受禅》庄重,《乙瑛》飘逸。汇帖惟唐摹《戎路》略有《乙瑛》之意。《季直》乃近世无识者作伪,中堂焉肯绍之耶。中堂得力在华亭,然华亭晚年渐近古淡,中堂则专用巧,以此稍后华亭耳。’”

包世臣《艺舟双辑》列刘墉小楷为妙品下,行书为能品下,榜书为能品上。

曾从刘墉学习书法的英和说:“吾师文清公克守庭诰,相继为相,受理之暇,述作不倦。”对此,刘墉最为得意,据说他晚年曾不无得意地对门生英和说过:“子他日为予作传,当云以贵公子为名翰林,书名满天下,而自问则小就不可,大成不能,年八十五,不知所终。”刘墉曾就自己的才艺评价说:

“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

实际上,他的文章、诗词、书法均为上乘,不分高低上下。史称:“文清少跻馆阁,通掌故。中年扬历封圻,外娴政术,及继正揆席,天下呼为‘小诸城’。所学贯串经史百家,诗遒练清雄,题跋尤古雅。”

正因为刘墉学识渊博、经学根底深厚,他在乾隆皇帝弘扬传统文化、“稽古右文”之时,多次被谕令编纂官修典籍。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续修《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三月充《三通》馆总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充《玉牒》馆副总裁。期间还多次与诸皇子一起点校宫中秘笈如《珠林秘笈》等。

嘉庆六年(1801年)十一月充《会典》馆总裁。对此刘墉都能按期完成任务,为保存祖国文化典籍和繁荣学术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刘墉的传世作品以楷、行为主,如《小楷册》,书于嘉庆元年(1796年),24行共360字。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收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包世臣谓刘墉“近世小真书为第一”。马宗霍《霎岳楼笔谈》谓:“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阁之度,百兼山林之气。知其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与杨守敬等人认为刘墉得力于钟太傅和董其昌的观点有所出入。

《秋阳赋》,亦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收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今人评:“王文治专取风神,刘墉专讲魄力。同样是小楷,王文治清秀神逸,刘墉则力厚思沉。”细审此帖,实得钟太傅之风神。

《赠竹泉八言联》,行楷。联文为“衔其山川拾其香草,丞以灵芝润以醴泉。”无锡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1987年第3期。评者谓其:“以柔毫落笔,藏头护尾,不露一丝锋芒,但却内蕴丰神,力在字中。”

《赠鹭塘七言联》,行书,文为“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七言联》,文为“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汀山。”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以上二联皆收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职》。虽都近行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评者谓其:

“用笔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枯润相映,味厚神藏,得书法之静气而迥异于时风。”

《行书立轴》,4行共22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节书苏轼远景楼记轴》,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时年73岁。6行共95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何中早起诗轴》,5行共60字,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亦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以上三者皆属于行草,皆收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虽风神略有不同,但其书卷气与浓墨凝重的感觉与丰腴敦厚的书风,以及无一字相连而气脉贯通、挥洒自如的特点完全一致。尤其是《行书立轴》被评为“于浓重中时透空灵,运用中存在虚寂,古拙中暗含姿媚,真气弥漫,形假质真,妙伏契机。”

《苏轼游道出诗卷》,书于1795年,为刘墉76岁之作,40行共305字,为行书长卷,宽31.4厘米,长190.5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堪为其晚年的行书代表作。近代谭延闽跋此书“老味溢出,得苏之神,最可爱玩。”萧俊贤跋“诸城书晚年苍老,渐已流人荒率。余在粤东时,曾见孔子三十六铜鼓斋所藏(刘墉)大幅,精力弥漫,殊多含蓄不尽之趣,定为诸城中年用工时书。斗南先生出示此卷,视前所睹者,殆相伯仲,真迹无疑。”评者谓刘墉中后期确曾对苏书有较深的研究,谭延阊谓此卷得坡公之神,在“笔墨饱满,化刚为柔”的特点上确与苏相近。

但二者比较,毕竟貌合神离,在表现形式上也各有特点。

《苏录文征明跋黄庭坚书经伏神词诗轴》,行草,6行76字,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此书虽亦属行草,与刘墉其他作品相较稍瘦,但其章法上之“截流为断,字字独立,笔笔稳健”的特点不变。

刘墉的墨迹传于世者,有由其侄儿刘镶之(嘉庆朝户部尚书)刊刻行世的《爱清堂石刻》。

《书林记事》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外人不能辨。晚年书代笔最多,其属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者皆代笔,署‘瑛梦禅者’亦其一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