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文化盛世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元朝继唐宋以后造就了又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官修史籍

元朝建立之后,沿袭中原旧制,各帝死后,都由翰林国史院或指定史官编纂《实录》。只有顺帝因国亡而未及编写。明洪武二年修《元史》就是以元代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等为蓝本的。《元实录》今已佚,仅能从《元史》中略窥其梗概。元代官撰的主要史籍流传下来的有《宋史》、《辽史》、《金史》。元代官修的大型史籍还有《大元一统志》和《经世大典》等。

由翰林国史院用蒙文编写、类似汉文《实录》的《脱卜赤颜》是蒙古皇室的秘史。由蒙古近臣编写,藏在奎章阁。《脱卜赤颜》后来不断续修,原本已佚,但在后来编写的《黄金史》等书中,尚保存一些片断。

除了官修史籍以外,民间的史学家的成就也不少,马端临(公元1254年—公元1323年),字贵与,饶州乐平(属江西)人。他见杜佑《通典》自天宝以后阙而未备,就仿《通典》的体例,写成了《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一部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分类通史。全书348卷,分为24类。它以《通典》为蓝本,但在选材范围和规模上都超过了《通典》。内容不仅采用经史,而且摘引奏疏议论,尤详于宋代史实,反映出他重视近现代史研究的精神。

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书后,其门人刘安世曾为之作注,但此注已佚。元代胡三省重为注释。胡三省,字身之,浙东宁海人。宋亡,他隐居不仕,写成了294卷的《通鉴注》。《通鉴》内容繁富,需要训释之处较多,《通鉴注》是后人读《通鉴》必不可少的一部参考书。

特别的元曲

元代的元曲,是这个时期文学上最突出的成就。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当时称为杂剧,在元代极为盛行。据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80多人,作品有500多种,保存到现在的还有160多种。

在元以前,传统的文学体裁是抒情的诗歌和散文,而从元以后,文学作品的体裁出现了有情节、有人物、有说有唱的戏剧。

元初城市经济的逐渐复苏和繁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荡,儒学封建道德思想的约束在各少数民族文化冲击下的相对松弛,专业剧作家的出现,这些,都是杂剧兴起的有利条件。蒙古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更助长了这个文艺形式的发展。

在至元、大德时期(公元1264年—公元1307年),出现的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世称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等。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脍炙人口的名著。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有空前的成就。

“浪子”关汉卿

关汉卿生活在公元13世纪的元朝,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这期间,不同民族相融合,原来汉族正统礼教思想势力相对松弛,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民间俗文学的兴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的兴起。

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家和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因此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史册上只有一些零星的材料。他可能原居山西解州,后来长期居住在都城大都。有人说他“不屑仕进”,也有记载说他曾在皇家医院任职,但是他对医术似乎兴趣不大,却热衷于编戏演戏。

关汉卿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正如他那首夫子自道的小曲所言,此人于吟诗、吹箫、弹琴、舞蹈、下棋、打猎等各种技艺无所不能,什么都玩。不过玩得最拿手的是“杂剧”,关汉卿不仅写剧本,还亲自参加演出,常常“面敷粉墨,躬践俳场”。艺人社会地位不高,但关汉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肆,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可能不是个合格的医生,但他更关注的是人间的疾苦,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他愤世嫉俗,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诉说着民众的困苦与无奈。

《窦娥冤》,万人泪

七百年来,一曲《窦娥冤》,赚得多少观众泪。《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但剧本反映的时代生活与人物遭遇,却以元代冤狱繁多的社会现实为依据。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太守严刑逼供,在公堂上,窦娥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

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当幻想破灭时,这个弱女子愤怒地呼喊出: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一曲《窦娥冤》充溢着愤懑的情绪,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责天问地,发泄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社会对于弱者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作者对天地不公的诘难自然会引起无数受压迫的大众的共鸣。

窦娥冤世上波澜涌笔底,民间疾苦入戏文。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写情则沁入心脾,写景则在入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倾注了作者对现实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具有社会批判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

近代学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称:“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如今关汉卿的戏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走上世界舞台,这个七百年前的浪子,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江山换年代,美丑贯古今。当流氓无赖都成了道貌岸然的大人君子,关汉卿这种刚直不阿的文人也就只配沦为烟花路上的“浪子”了。“愤怒出诗人”,愤怒造就了关汉卿这位奇才,“浪子”千古,究竟幸还是不幸?

散曲与传奇

除元曲外,还有和杂剧中的曲牌一样而没有念白和折子的歌曲,称为散曲,是元代的民歌。其中包括成套的“套数”和“小令”,也出了一些有名的作者和优美动人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散曲作家中有姓名可考者有187人。

在南方,以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成为南戏,亦称传奇。著名的有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杂剧、散曲和南戏(传奇)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来戏剧文学的发展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都有深远的影响。运用汉文从事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元代也很多,如回回人萨都剌、畏兀人小云石海涯(汉名贯云石,字酸斋)等,都以写散曲而驰名于时,对汉文的造诣很深。此外,回回诗人乃贤、丁鹤年等人,在当时也都有声誉。

蒙、藏史诗

元代我国各民族的作家,运用自己民族文字或兄弟民族的文字,写出或翻译了不少的优秀文学作品。如作者不可考的《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不仅记录了蒙古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的历史,而且也是诗歌、口碑、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的汇编,是一部蒙古民族的史诗,也是蒙古族可考的第一部历史文献。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民间说唱体的英雄史诗,在元代写完,当时在全国广泛流传,为汉、藏、蒙等族所喜闻乐道。《米拉日巴传》的作者署名是后藏疯人海如嘎,成书约在13世纪后期,写僧人米拉日巴的一生,是研究藏族社会和文学的重要资料。这些少数民族文学杰作,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