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瘦”有病字头而“胖”就没有

如题所述

1. 在古代,由于人民生活条件有限,肥胖的人并不多,因此不用担心他们会出现“三高”问题。即使有,也只是少数人,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
2. 唐朝时期,由于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认为胖是美的。但那时的胖与现代的胖有所不同,那时的胖最多只是因为吃五谷而长的肉,不像现代人是因为食用鱼翅、燕窝、甲鱼汤等高档食物而发胖。因此,那时的“三高”比率估计并不高。
3. 从字义上解释,“胖”字之所以由“月”和“半”组成,是因为在古字中,“月”旁被称为“肉月”旁。在篆书中,“月”还是“肉”的篆法。后来,篆书演变成隶书时,由于偏旁讹化,变成了“月”旁。其他字体沿袭了这一变化。因此,从字义上讲,“月”代表“肉”,“肉”和“半”加起来的意思就是肉比一般人多了一半,自然就是胖了。
4. “瘦”字之所以用“疒”旁,是因为古人认为太瘦是一种病态表现。这种观念与现代人追求瘦身的美不同。现代医学也认为,瘦与很多病因有关。因此,“瘦”字带“疒”旁,表示人们认为太瘦不正常,带有会意性。“瘦”字中的“叟”是用来标音的,没有特殊意义。
5. 尽管现在有人认为胖也可能是病,至少容易引发疾病,但从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胖”说成发福,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胖”还是持有好的褒义态度,自然就跟“病”无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