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简介

如题所述

1. 立春: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血液代谢旺盛。
2. 雨水: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快容易导致春困。
3. 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大。
4. 春分: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关节炎进入多发期。
5. 清明:气温回暖,阳气升腾,高血压进入多发期。
6. 谷雨:气候以晴暖为主,早晚时冷时热,易发生神慧码经痛。
7. 立夏:连续五天日均气温达22度以上标志着夏季到来。
8. 小满: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发生皮肤病。
9. 芒种:天气湿热,是一年中人最懒散的时候。
10. 夏至: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适合治疗冬季疾病。
11. 小暑: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消化道疾病多发。
12. 大暑:酷热多雨,容易中暑,暑热夹湿常使人食欲不振。
13. 立秋:气候渐变,人体仍感觉燥热难忍。
14. 处暑:暑热余威明显,但气温开始慢慢转凉。
15. 白露:暑气渐消,白天气温适宜,夜间气温较低。
16. 秋分:逐渐昼短夜长,每场秋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
17. 寒露: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18. 霜降:天气时有反复,人体逐渐感觉季节的肃杀和萧瑟。
19. 立冬:气温迅速下降,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
20. 小雪: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抑郁症病情容易加重。
21. 大雪:气温持续降低,哮喘进入高发期。
22. 冬至: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
23. 小寒:常有寒潮暴发,会带来剧烈降温,易发生冻疮。
24. 大寒:冷空气刺骨,气候相当寒冷,心血管疾病高发。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前手哪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