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征漠北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如题所述

肯定能张口说出永乐皇帝的五次出征是什么,具体结果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很难讲的。蒙元残部远遁,朱棣无功而返,回到榆木川时驾崩。

明朝永乐八年正月,成祖朱棣因为明朝军队打败了鲁渠河,决定率领50万大军去攻打蒙古鞑靼部。战前专门准备了30000辆军车,计划随军运粮200000石,以便沿途分段储存粮食,方便返回。明朝永乐十二年三月,成祖朱棣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亲征乌拉部。军队抵达兴和(今河北张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然后向北进军。

朱棣率军出京,领兵30万,驴34万,车17.7万余辆,人23.5万余,粮37万石。永乐21年,阿鲁台在四次出征漠北时,不断骚扰明朝的重要边塞重镇。朱棣想一举消灭它,于是再次率领30万大军亲征。明朝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成祖朱棣与蒙古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反复骚扰边防。他接受了官员们的建议,告诉将军们要亲自出征。

表面上看,朱棣五次远征漠北是五次胜利,但实际上,这五次远征并没有给北方造成实质性的损失,反而给自己一方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为对于明军来说,这种异地行军,且不说气候水土不服,长途奔袭,军饷供应不足,战线过长等问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杨荣和金幼孜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为了隐瞒朱棣的死讯,他们想到用锡封住朱棣的尸体,从而成功地隐瞒了朱棣的死讯,直接促成了明朝皇位的顺利交接。虽然这种做法具有欺骗性,但对明朝的历史来说意义重大。否则,朱棣的皇位继承人是否是明仁宗,就不得而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4
同时尽可能将其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并吞下更多的蒙古部众,削弱对方的力量。从这一点看,朱棣做的整体是成功的。第1次北征自然不必说,重创鞑靼主力,将阿鲁台的部落纳入了朝贡体系。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大明帝国的边境安全。第2次北征则是重创了瓦剌的主力,大大打击了瓦剌马哈木部。第3次的效果就小很多了,只是重创了兀良哈这个二五仔。第4次虽然没碰上蒙古的主力军队,但是吸收了金忠的军队也不算毫无所获。第5次确实没太大作用,仅起一点威慑效果。
从朱棣的角度看,其实他也想彻底击败蒙古部落制造草原无人区(把人迁徙到内地或者突突)或者把蒙古部落彻底打散成为卫所,同时在草原驻军并进行移民,最终完成对草原各部落的实际控制,但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明朝尚在恢复的人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朱棣取得的是对于当时较好的一个结果。
当时蒙古各部落的实力仍然强大,他们不缺乏优秀的将领,同时跑路能力也是一流。同时他们普遍不会忠心臣服于大明。征蒙古一定程度上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派的将领不行, 带的人数太少,会被敌人击败。亲自上阵,带大量的军队,蒙古人又会跑路。所以有的时候战果并不像洪武年间打击北元的几场战役那样好看(毕竟当时北元的人口也多,物资也更充足)。而且蒙古部落往往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往往这个部落被打服了,另一个部落又强大了。不过还有一个论调,说朱棣后三次北伐是养肥了脱欢,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这一观点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无疑是很荒谬的,打击鞑靼确实一定程度上养肥了瓦剌的势力,但是当时瓦剌离明朝远,威胁相对小很多,相比之下鞑靼自然是优先打击的对象。同时瓦剌当时有三个王,另外两王相对亲近于明朝,对脱欢是有牵制作用的,脱欢清除二王是朱棣死后的事,说到放任他做大,更多的是好圣孙的锅。还有像土木堡之变这种史诗级作死行为,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出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