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题所述

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阳光乐观的性格。

所以小心翼翼呵护着孩子的童年,不愿让他留下心灵上的创伤。

可想法是好的,家长们却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了某些孩子有不良心理倾向。

那么,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都有哪些素质和表现?又该如何培养呢?

01

不羡慕他人



父母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他自己没有就想要。

从而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他有,我就没有?”

一般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是去痛快的给孩子买,要么就坚持不买。

孩子的心理,是喜欢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但是父母再有钱,也不可能每次都给孩子买新鲜东西。

一般家庭收入有限,更不可能让子女要什么就买什么。

这时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自己的东西,以冲淡子女的羡慕心理,增强他的分享心理。

有东西和别人分享,当然不必羡慕别人。

02

不嫉妒他人



孩子会嫉妒,其实并不是问题,还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到想要伤害别人,这就成为心理上的一种问题了。

嫉妒别人,不一定要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也可以引导孩子转换成欣赏别人优点,学习别人长处的积极性念头。

因为嫉妒而伤害别人,会让别人对自己的自私产生反感,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嫉妒他人,尝试着去学习他人的优点,或者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欣赏他人的成就,心理就正常。

03

学会自省



教导子女养成反省的习惯,把每天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整理,并且进一步类推,以寻找更为妥善的处理方法。

这种自省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

可惜一般父母,只知道教导子女记忆某些事情,譬如说教孩子识字或者认识某些东西,却很少做深一层的启发,让子女从单纯的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和分析。

具体怎么引导呢?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拿一些共同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检讨,使子女在对谈中学习分析、思考和表达,逐渐养成子女反省的能力和习惯。

并且还教导子女有过必改,勇于尝试,而不是一错再错或者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是归根结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父母互相尊重、彼此相爱,这比多少口头教育都来得有效果。

因为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儿童对一种家庭气氛的心理承受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们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2、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4、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具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心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第2个回答  2021-01-01
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从二个方面进行:

一、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学会看穿孩子的心事,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会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1、易紧张、烦恼、焦虑,不敢与人交往,胆小害怕、怯懦,内心总有不安全感。

2、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具有强迫症倾向。

3、有的孩子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告诉家长或医生的却是头疼、失眠、胃不舒服、没劲儿等躯体化症状。

4、还有的孩子心理问题比较隐性,不易发现,具体表现为:该做的事拖着不做,遇到问题总是拖延,有的甚至去喝酒,把问题抛到意识之外不去解决。

5、一遇到解决不了的挫折和问题就发泄,用砸东西等行为发泄。

6、逃避现实的正常生活。比如,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上网;厌学,整天在大街上溜达或离家出走等;内向不说话,悲观的想法和行为。

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就必须懂孩子,就必须理解孩子,就必须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必须知道孩子的感受。需要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1、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掌握人际交流的技能。

2、不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3、不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4、不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与孩子相处时,要保持情绪上的克制。不能太情绪化,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5、不要欺骗和吓孩子,这样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6、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不要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7、培养孩子自我价值,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这个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8、积极情绪的培养,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培养孩子,因为这种情绪是让孩子心理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家长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时刻保持这种情绪,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状态。
第3个回答  2021-01-02
1.不要过度溺爱。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不要过分关心。过分关心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变得骄傲自大。

  2.不要贿赂孩子。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拿到想要的东西,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3.不要太亲近孩子。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不能因为过于亲近孩子而剥夺了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只有与同龄孩子多相处,才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4.不要勉强孩子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孩子通过日常小事情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注意不要交付给孩子一些难以胜任的事情,容易打击其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小孩子做错事情是很正常,不要动不动就打骂或斥责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变得自卑、胆怯,甚至激烈反抗、斗争、残暴、离家出走等。

  6.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父母切勿欺骗甚至恐吓孩子,这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7.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也同样有自尊心,所以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否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小伤害。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父母对待孩子要赏罚有度,忌大肆夸奖或过重惩罚。孩子取得好成绩当然可以表扬,但要适可而止,防止孩子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孩子很敏感,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不要把生活中所受的气发在孩子头上,长此以往,孩子容易胆小、多疑,甚至自闭。

  10.帮助孩子分析困境。当孩子面临困境而无法解决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再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
第4个回答  2021-01-02
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阳光乐观的性格。所以小心翼翼呵护着孩子的童年,不愿让他留下心灵上的创伤。可想法是好的,家长们却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了某些孩子有不良心理倾向。那么,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都有哪些素质和表现?又该如何培养呢?01不羡慕他人父母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他自己没有就想要。从而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他有,我就没有?”一般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是去痛快的给孩子买,要么就坚持不买。孩子的心理,是喜欢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但是父母再有钱,也不可能每次都给孩子买新鲜东西。一般家庭收入有限,更不可能让子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时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自己的东西,以冲淡子女的羡慕心理,增强他的分享心理。有东西和别人分享,当然不必羡慕别人。02不嫉妒他人孩子会嫉妒,其实并不是问题,还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到想要伤害别人,这就成为心理上的一种问题了。嫉妒别人,不一定要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也可以引导孩子转换成欣赏别人优点,学习别人长处的积极性念头。因为嫉妒而伤害别人,会让别人对自己的自私产生反感,对自己并没有好处。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嫉妒他人,尝试着去学习他人的优点,或者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欣赏他人的成就,心理就正常。03学会自省教导子女养成反省的习惯,把每天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整理,并且进一步类推,以寻找更为妥善的处理方法。这种自省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可惜一般父母,只知道教导子女记忆某些事情,譬如说教孩子识字或者认识某些东西,却很少做深一层的启发,让子女从单纯的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和分析。具体怎么引导呢?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拿一些共同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检讨,使子女在对谈中学习分析、思考和表达,逐渐养成子女反省的能力和习惯。并且还教导子女有过必改,勇于尝试,而不是一错再错或者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是归根结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互相尊重、彼此相爱,这比多少口头教育都来得有效果。因为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