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护国将军蔡锷是如何投笔从戎的

如题所述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府(今邵阳)一个普通农家。出身卑微的他,却天资聪颖。家里穷,无力供他读书,当地名士樊锥收为他免费弟子。结果蔡锷12岁就考中了秀才,说他是“神童”也毫不为过。1898年,正是康梁轰轰烈烈搞变法的年头。蔡锷的老师樊锥也是维新派中的积极分子,结果遭到当地乡绅的排挤,被揭帖驱逐。没了老师,蔡锷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他考进了长沙的时务学堂。这个时务学堂可不简单。它是由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建立的,这里的老师也是非同凡响,中文总教习是梁启超,学堂总监则是谭嗣同。在这里,少年蔡锷与梁启超结下了持续终生的深厚师生之情。而梁启超也影响了蔡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很快,康梁瞎折腾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老佛爷震怒,动了刀子。谭嗣同血染菜市口,康梁也先后跑路,樊锥则跑到山里去躲起来了。陈宝箴被革职,时务学堂也就办不下去了。年纪轻轻的蔡锷没办法,也跑到了上海,进了南洋公学。此后,在日本的梁启超联系上了蔡锷,让他来日本。于是1899年,蔡锷追随着自己的老师到了日本。据梁启超回忆,逃亡日本期间的生活非常清苦。蔡锷这个时候依然是跟着梁启超学习,同时学习日语,总的说来还是个文化人。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少年才俊蔡艮寅应该会是一个他的老师梁启超式的人物。然而,世事弄人,190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地改变了蔡锷的命运。中国从此少了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护国元勋。

1900年的秋天,蔡锷在时务学堂时候的老师唐才常在武汉组织了一帮人起义。世纪之交的时候,革命党人起义事件多如牛毛,本不奇怪。与蔡锷同来日本的十几名学生,都跑回去参加革命了。蔡锷也想去革命,但是唐才常看他年纪太小,没让去。可是蔡锷竟自己跑回国去找唐才常。唐才常可能也是觉得这都是掉脑袋的事情,基本上也没有胜利的可能,多死一个无益。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把蔡锷支到老家湖南去了,美其名曰我们在武汉起义,你们在长沙响应,实际上是不想让蔡锷白白送死。事情的结果是必然的,唐才常起义失败,同去的蔡锷的同学也基本上死光,只活下来两个人,一个人就是蔡锷,另一个是范静生(此人后来官至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少年蔡艮寅听闻噩耗,悲痛不已,痛定思痛,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并改名为“锷”。“锷”者,刀锋也。可见蔡锷对于从军的决心。

于是,回到日本蔡锷对老师说不干文人这行当了,要从军救国。梁启超起初不肯,觉得蔡锷这么好的一个学术人才,不好好培养可惜了,而且蔡锷身体很弱,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也不适合从军。但是拗不过蔡锷,于是老师也只好想办法帮他。1902年,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进入了日本陆军的最高学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业是骑兵。1904年10月,蔡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他与蒋百里、张孝准时称“中国士官三杰”,可谓中国军界之明日之星。而后来大总统蒋先生的履历表里面也写着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其实是花钱买的,比起蔡、蒋、张的真才实学,那是天壤之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