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孔子的“六经”,是指经过孔子修订而成的六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经”的说法始见于《庄子·天运》篇。由于《乐经》或因秦焚书而不存,或因“乐”包括在《诗》《礼》之中,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由此可见,“五经”与“六经”的区别,就在于“乐经”,有了“乐经”就是“六经”,没有“乐经”就是“五经”。由于“乐经”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所以,后来流传的都是“五经”。
相传,“六经”是经过孔子修订和编纂而成的,战国时期的庄周就在《庄子》中称为“六经”,由于“乐经”不存在,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就只称为“五经了”。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经典,称为“四书五经”,此外,到了宋代还出现了“十三经”。
一、“五经”“六经”包括哪些经典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是指《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时期称为《诗》。 《书》是指《尚书》。先秦时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一直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礼》是指《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 《易》是指《周易》。 《周易》原称《易》,相传由西周文王所作,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春秋》是鲁国史书,孔子加以修改,于记载文字中暗寓褒贬。《春秋》按年月次序作简单的记载,是后世编年史的开端。所叙事实,起于鲁隐公,终于哀公,经过十二君,凡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三人。《左传》记载史事详明,现在通行“五经”本的《春秋》,就只附有《左传》。
六经是指五经之外,再加上“乐”,即“乐经”。但“乐经”已经失传,今已不存在了,所以现在只有“五经”。
二、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进行整理、合并命名的。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非常欣赏这一篇,认为《大学》作为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著作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他在撰《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提并论。《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此书记述了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既是一部研究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又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七篇。
三、什么是“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汉代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于是就有了“十三经”之称。
按照宋刻《十三经注疏》的排列顺序,“十三经”是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都有朝廷认定的权威注释,南宋时已经汇编成一部丛书,号称《十三经注疏》。
有《六经》。
,子姓,孔氏,名丘,字,鲁国陬邑(今)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物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六经分别是什么
1. 孔子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2.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3.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含戚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
所谓的六经是指哪六经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
孔子的《六经》是指哪六经?
孔子的“六经”,是指经过孔子修订而成的六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的说法始见于《庄子·天运》篇。由于《乐经》或因秦焚书而不存,或因“乐”包括在《诗》《礼》之中,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五经”,即《诗》《书》《...
所谓的六经是指哪六经
六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以下是关于六经的详细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书经》: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礼经》...
六经具体指什么
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统称,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对这几部古籍进行整理后的成果。尽管这些典籍并非出自孔子之手,而是在他之前便已存在,但孔子的整理工作无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诗》是古代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
六经为什么变成五经
因为“六经”中的《乐经》失传,所以“六经”成为“五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
六经是哪六经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这六部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
所谓的六经是指哪六经
在古代儒家文化中,所谓的"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并被后世尊为经典的六部著作。这些著作起源于《庄子--天运篇》中的提及,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又称《礼经》,汉代以后多指《仪礼》,宋朝以后则常指《礼记》)、《乐经》(已失传,通常仅提及前五经)、《周易》以及《春秋》。《...
孔子晚年修订的六经都有哪些
孔子晚年修订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编纂六经的原因之一是他视文献存亡继绝为己任,原因之二是他要以六经做教材。孔子认识到文献对于了解过去、鉴往知来以及垂训鉴戒的作用,因而重视文献。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我注六经, 其中六经是指什么
六经,指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中的六部书籍,具体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以及《春秋》。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历代儒生奉为圭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六经的具体解释如下: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