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特是什么意思?暗又是什么意思?诗句的意思到底是掩饰什么呢?

如题所述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作者:龚自珍 (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恃(shì):依靠。

喑(yīn),沉默,不说话。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2
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州是中国,生气是生机,风雷是是雷霆。
喑,是哑。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形容人民不敢讲话,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赖疾风迅雷般的变革,因为到处死气沉沉,实在叫人感到悲哀。
也可以理解为
朝廷的高压,让中国勉强维持生机。可是万马齐喑的局面终究让人感到悲哀。

重要意味其实在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里天公,暗指皇上或者朝廷。希望朝廷要不拘一格拔擢人才。

龚自珍出生于乾隆年间,嘉庆道光期间当官。中国历史上文字狱以清朝为最,而清朝又以乾隆为最。这样直接导致人民不敢说话,道路以目、万马齐喑,当时就是这种局面。这样的局面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弊端无人敢说,朝廷无才可用。
第2个回答  2019-08-22
1.逐词
不是特而是恃(shì):依靠。
不是暗而是喑(yīn),沉默,不说话。
2.原句
“九州”而不是“有多”原句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含义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指当时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没有天雷的力量都无法撼动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