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王朝的各种制度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到了明统治中后期,内忧外患则交叠出现,虽然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大明国力有所回升,甚至到了中叶孝宗时期又出现了政治清明、民生安康的“弘治中兴”的大治景象,但明后期,君王怠政、朝臣腐化,致使民不聊生、心生哀怨,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明朝建立之后,沿用了元朝的统治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以左、右丞相共辅朝政。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出现之后,太祖朱元璋废黜了丞相一职,真正地实现了大权独揽。但是由于国家事务繁多,以帝王一己之力很难处理完全,故此在洪武十五年(1382),皇帝罢黜了四辅官,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后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自此便形成了内阁的雏形。

到了明永乐年间,朱棣由于经常御驾亲征,故此朝中政事只能假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内阁就应运而生了。至明成祖统治时期,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拥有仪征权,六部具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则是掌握在君王的手中。在地方上,设立直属六部的三司,分别掌管司法、军事、行政。在最初时,内阁对帝王起到了辅佐监督的作用。明宣宗时期,内阁在朝廷上的权力开始上升,出现了“三杨辅政”。这一时期的内阁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来自全国的奏章及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代宗时期,王文入内阁,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进一步扩大。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入内阁,专擅朝政20余年,权力与从前的丞相一样。

厂卫,即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合称。厂卫属特务机构。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了稳定社会、镇压人民、监视管理,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直属帝王,是侍从帝王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同时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后明成祖朱棣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东厂。东厂是专门负责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曾直属成祖调配,后移权宦官。明宪宗时,增设西厂,任用宦官汪直为提督。厂卫的地位依次为:西厂、东厂、锦衣卫。到宪宗统治时期,厂卫制度曾一度废止,后于明武宗时期短暂恢复。武宗设内厂监督东、西厂及锦衣卫,后期首领刘瑾伏诛,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独留东厂。

据史载,明嘉靖前,国土疆域辽阔: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1.175万里,南北1.094万里。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

丝绸

经济上,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属寻常。明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他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不少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也随之急增。

棉花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