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宪宗是唐朝最失败的皇帝?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这个时候,在位不到一年的唐顺宗,开始了一场著名的改革运动——永贞革新。

  普罗大众对“永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蜀道主导改革官员,大家一定很耳熟。在唐顺宗的支持下,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形成了以刘禹锡、柳宗元、王伾、王叔文为核心的官员。他们主要改革的核心,就是抑制藩镇、打击宦官。

在著名文化悬疑小说《大唐悬疑录》中,就描绘了唐朝藩镇割据时局混乱的情况。古代著名的女刺客聂隐娘,就来自于魏博藩镇。聂隐娘敢行刺大唐皇帝,以及唐宪宗时代各家藩镇公然刺杀当时的重臣武元衡、裴度,绝不是头脑一热的行动。这些都是各个藩镇的实际掌控者筹谋已久的计划。由此可见当时的藩镇割据事态有多严重,中央权力受到了严重摧残。所以,永贞革新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然而这次的变革确实阻碍重重。时任御史中丞的武元衡将革新党派列为异己,并进行攻击。作为革新党人同侪的韩愈称革新党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 同时对革新人物升官过速的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

可惜的是,唐顺宗即位不到一年就病逝,唐宪宗上位后,史称“二王八司马”的十位主要参与官员均被贬斥,永贞革新就以这样一种惨淡的面目被中途腰斩。

  在后人看来,永贞革新是一群在政治上不成熟的文臣,想通过自己手中薄弱的权力基础,在短时间里干一番大事情,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方面,改革中不乏向宦官势力妥协的措施,参与此事的官僚们,也有忙于升官,急于求成的心态。另一方面,这一种打击藩镇、宦官的态度和措施的确是有其效果和正面意义的,所以对于永贞革新,唐人和后人的评价相差甚大。甚至这次失败的改革所带来的后果,显得格外深重而惨烈。

著名悬疑小说作家唐隐,在认真研究了唐朝历史之后,在她的力作《大唐悬疑录》中,就以永贞革新为背景,展现大唐皇帝之间的明争暗斗:唐顺宗想要保住一再被贬谪的“二王八司马”,因此与儿子唐宪宗产生龃龉。唐宪宗顶着良心上的谴责,殚精竭力开创“元和中兴”的局面。而武元衡胜任宰相后,强烈削藩最终命丧街头。韩愈最终也因为直言谏佛骨而被贬,他们都算是对大唐王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因为“永贞革新”而残留在唐顺宗与唐宪宗之间,“父不父子不子”的相处模式;韩愈与他的同侪刘禹锡、柳宗元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决裂——这些横亘在每个人心中的痛楚,却再也抹不去了。

 永贞革新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月,但是它的失败,不仅仅让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仕途坎坷异常,更是直接影响了唐宪宗的执政理念,更是为后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带来了恶劣影响。甚至于,一些可以动摇唐朝国基的祸患,也在这大明宫中被悄悄埋下了。削藩成功,正值中兴的皇帝绝不会想到,此时的大明宫中,人人自危。而元和十五年,凌烟阁中竟然显现《推背图》异象,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奏!

  永贞革新的失败,带给唐顺宗的,是被逼退位的现实,与心有不甘的愤怒;带给唐宪宗的,虽然是成功复仇的极度快感,但这其中还有着一桩暗藏危机与野心的杀局!《大唐悬疑录》文化悬疑小说,以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为背景,为你展现大唐王朝荣耀背后的千古谜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主要是没什么成功的作为。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这个时候,在位不到一年的唐顺宗,开始了一场著名的改革运动——永贞革新。

  普罗大众对“永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蜀道主导改革官员,大家一定很耳熟。在唐顺宗的支持下,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形成了以刘禹锡、柳宗元、王伾、王叔文为核心的官员。他们主要改革的核心,就是抑制藩镇、打击宦官。

在著名文化悬疑小说《大唐悬疑录》中,就描绘了唐朝藩镇割据时局混乱的情况。古代著名的女刺客聂隐娘,就来自于魏博藩镇。聂隐娘敢行刺大唐皇帝,以及唐宪宗时代各家藩镇公然刺杀当时的重臣武元衡、裴度,绝不是头脑一热的行动。这些都是各个藩镇的实际掌控者筹谋已久的计划。由此可见当时的藩镇割据事态有多严重,中央权力受到了严重摧残。
所以,永贞革新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然而这次的变革确实阻碍重重。时任御史中丞的武元衡将革新党派列为异己,并进行攻击。作为革新党人同侪的韩愈称革新党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 同时对革新人物升官过速的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

可惜的是,唐顺宗即位不到一年就病逝,唐宪宗上位后,史称“二王八司马”的十位主要参与官员均被贬斥,永贞革新就以这样一种惨淡的面目被中途腰斩。

  在后人看来,永贞革新是一群在政治上不成熟的文臣,想通过自己手中薄弱的权力基础,在短时间里干一番大事情,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一方面,改革中不乏向宦官势力妥协的措施,参与此事的官僚们,也有忙于升官,急于求成的心态。另一方面,这一种打击藩镇、宦官的态度和措施的确是有其效果和正面意义的,所以对于永贞革新,唐人和后人的评价相差甚大。甚至这次失败的改革所带来的后果,显得格外深重而惨烈。

著名悬疑小说作家唐隐,在认真研究了唐朝历史之后,在她的力作《大唐悬疑录》中,就以永贞革新为背景,展现大唐皇帝之间的明争暗斗:唐顺宗想要保住一再被贬谪的“二王八司马”,因此与儿子唐宪宗产生龃龉。
唐宪宗顶着良心上的谴责,殚精竭力开创“元和中兴”的局面。而武元衡胜任宰相后,强烈削藩最终命丧街头。韩愈最终也因为直言谏佛骨而被贬,他们都算是对大唐王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因为“永贞革新”而残留在唐顺宗与唐宪宗之间,“父不父子不子”的相处模式;韩愈与他的同侪刘禹锡、柳宗元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决裂——这些横亘在每个人心中的痛楚,却再也抹不去了。
第2个回答  2019-12-23
杀人偿命向来都是更古不变的道理,如果是杀了皇帝更是不可饶恕的,陈宏志一个太监,他杀了皇帝不仅没有被砍头,反而还受到了提拔。那是因为让他杀皇帝的人最后当了新的皇帝,当然最后他就不用死了。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老皇帝死了,新的皇帝一般就是由太子来继承,但也有特殊情况。宪宗在被杀之前,继承他的皇位的最可能的就是他的二儿子李恽还有他的三儿子李恒。但是李恒因为自己母亲的原因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更大。
  李恒的母亲是郭妃,她的背景很强大,如果按辈分说宪宗还的叫她一声姑姑,郭妃的脾气不好而且控制欲还挺强,皇帝为了不让她当上皇后竟然十五年就没有立皇后。但是又因为忌惮郭妃的爷爷郭子仪,更不想做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所以就在结婚的三年后才有了自己的儿子李恒。
image.png

  李恽和李恒比就简单了很多,他没有任何的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平民皇子,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宪宗特别喜欢他,宪宗为了保护他不被别人杀害,还叫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来保护他,给予他支持。
  在太子死后一切的平衡被打破了,郭氏立刻拉拢大臣要求皇帝立太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宪宗只好立了李恒为太子,过了几年宪宗的身体是越来越差,吃药也不管用,他的心腹太监就想帮助皇帝让自己的二儿子登基。但是这个计划被李恒的贴身太监王守澄破坏。
  在宪宗末年王守澄为了让李恒做皇帝就开始谋杀宪宗,在公元820年,陈鸿志就用药把宪宗皇帝毒死了,他的背后就是因为有李恒这个新皇帝支撑,所以在杀了皇帝之后还能活命,并且的了奖赏。
1560147577885558.png

  宪宗的晚年可以说是很凄凉,最后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而自己最重视的太监还是这件事的帮凶,一代帝皇下场如此凄惨,想想真是为他感到悲伤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1]
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2]同年八月,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3]
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4]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5])
本名
李纯
别称
李淳、唐宪宗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长安
人物关系
李忱
儿子
生平经历
幼时经历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生在长安宫中。[1]李纯出生时,正是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
唐宪宗题跋像
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唐德宗惊奇并且喜欢他。[7]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自幼遭遇战乱,家庭关系有些混乱。母亲王氏,曾是唐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李纯自己的婚姻关系颇为奇特。贞元九年(793年),时为广陵王的李纯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郭氏由于母亲是唐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李诵是表姑侄,郭氏就长了李纯一辈。或者说,论辈分,李纯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李诵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郭氏儿媳表示无比的宠爱。李纯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他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登基为帝
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十一岁的李纯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封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2]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李纯得到顺宗李诵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8]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9]
削平藩镇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开始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第4个回答  2019-12-23
皇帝在他们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他们过得不的不说很是让人羡慕,他们拥有着全天下的财富还有全天下最美的女子,关键还不止一个,这真的是活的很潇洒。但人总有老的一天不,我们凡夫俗子老了之后,儿女还有一个争家产的时候,更不用说是皇帝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唐宪宗的晚年生活。



  杀人偿命向来都是更古不变的道理,如果是杀了皇帝更是不可饶恕的,陈宏志一个太监,他杀了皇帝不仅没有被砍头,反而还受到了提拔。那是因为让他杀皇帝的人最后当了新的皇帝,当然最后他就不用死了。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老皇帝死了,新的皇帝一般就是由太子来继承,但也有特殊情况。宪宗在被杀之前,继承他的皇位的最可能的就是他的二儿子李恽还有他的三儿子李恒。但是李恒因为自己母亲的原因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更大。

  李恒的母亲是郭妃,她的背景很强大,如果按辈分说宪宗还的叫她一声姑姑,郭妃的脾气不好而且控制欲还挺强,皇帝为了不让她当上皇后竟然十五年就没有立皇后。但是又因为忌惮郭妃的爷爷郭子仪,更不想做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所以就在结婚的三年后才有了自己的儿子李恒。



  李恽和李恒比就简单了很多,他没有任何的背景,可以说是一个平民皇子,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宪宗特别喜欢他,宪宗为了保护他不被别人杀害,还叫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来保护他,给予他支持。

  在太子死后一切的平衡被打破了,郭氏立刻拉拢大臣要求皇帝立太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宪宗只好立了李恒为太子,过了几年宪宗的身体是越来越差,吃药也不管用,他的心腹太监就想帮助皇帝让自己的二儿子登基。但是这个计划被李恒的贴身太监王守澄破坏。

  在宪宗末年王守澄为了让李恒做皇帝就开始谋杀宪宗,在公元820年,陈鸿志就用药把宪宗皇帝毒死了,他的背后就是因为有李恒这个新皇帝支撑,所以在杀了皇帝之后还能活命,并且的了奖赏。



  宪宗的晚年可以说是很凄凉,最后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而自己最重视的太监还是这件事的帮凶,一代帝皇下场如此凄惨,想想真是为他感到悲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