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就是贱民?

如题所述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其实,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大约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渐摆脱狩猎和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迈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认识中国由氏族社会发展成国家的基点。”(摘自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显然,这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迥异。
对于中国的王朝统治者而言,只需“重农”便可使国民丰衣足食,确保国家财税收入,政权稳固,何乐而不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1
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商业往往令贫富更加悬殊。

农耕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就是土地及其产出的粮食,而不断增长的人口会让粮食压力增大,因此统治者极其重视可耕地的开拓和粮食产量。
在物质总体不足而同时贫富差别增大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商业固然有沟通有无的功能,但是商业并不创造实质的财富。过度的商业发展通常加速贫富分化。愈有钱者愈容易获得后续赚钱优势,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财富加速流向少数人,那么多数人就会认为统治者无德无能,不负责任。就会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接下来就可能改朝换代了。
所以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追问

现在还不一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18
商人是追求利润的动物,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一切道德,人情,法律,民族大义,人民生命,都可以不管不顾,所以经商就是贱民,对于贱民不能有任何道德要求。所以自古官吏不得经商不能有商人朋友,商人三代不得为官,以防止商人获利思想入侵官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