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呢?

如题所述

崇祯帝时期,明朝面临的局面大致如下:

首先是北方大旱。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旱情尤为严重,连续近5年的大旱导致严重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把树叶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观音土了,农民起义因此爆发。

其次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全国范围内,皇帝和藩王早已从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开始,带头抢占土地。万历时期的皇庄田共占地76000顷(占全国耕地的1.1%),藩王庄田仅河南一省即占地77000顷(占河南省耕地的10%)。其他宗室的世袭将军之类的还有不少,加上其他权贵地主,这些极少数人占了全国40%以上的耕地。这也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军队缺饷严重。自从明清(包括后金)战争开始之后,大明军队的饷银需求逐年水涨船高。但是朝廷可支用的钱却大幅很少,户部入不敷出,军饷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

缺钱的崇祯帝,如果动这些藩王权贵的话,能不能找到钱?

题主的想法很好,如果崇祯抄这些王爷的家,那么崇祯瞬间就变成大富翁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先看一个例子: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当上国丈之后仅仅10几年的时间,就聚敛了300万两白银(另外一说是70万两),最后这些钱被李自成搜刮出来了。

以此类推,那些藩王们必定是更有钱。因为藩王地盘比周奎大、积累的时间也比周奎长多了。

我们仅仅进行一个合理推测,仅仅在河南一地的藩王身上,崇祯帝就能找出近3000万两银子。

假设每个藩王家有300万两白银计算,那么,仅仅河南一地就有九位藩王,他们分别是潞王(卫辉)、福王(洛阳,这是大头),以及早先封的周王(开封)、赵王(彰德)、唐王(南阳)、伊王(河南)、郑王(怀庆)、崇王(汝宁)、徽王(钧州);那么,崇祯帝轻松就能得到2700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皇族世袭降级的将军之类的,找出3000万两很容易。

以10%土地占有比例类推一下其他藩王,他们占有42.3万顷土地,大约是河南藩王占地7.7万顷的5.5倍,因此崇祯帝还能再弄出来1.65亿两白银。

这一下,崇祯帝就能成为手握2亿两白银的皇帝。

这样一来,崇祯帝一下子手握两大重要资源:白银和土地。

    白银可以支付军饷,对付清朝、对付起义军;土地则可以分配给起义的农民。50万顷地就是5000万亩,流民有百万人的话,每人能分50亩,那么立马安生了,再也不当亡命徒了。

内部搞定了,又有钱,则可以全心全意对付清朝......大明中兴、至少续命百年。

抄藩王的家是第一步,后面根据情况再抄其他权贵地主的家,明朝不愁钱了。

但是,以崇祯的性格来看,他却做不出这些。

抄藩王家的事情,崇祯帝如果愿意做的话,是没有阻碍的。

明朝藩王们没有西晋那些王的特权,既有爵位又主掌地方实权,明朝藩王们只负责享受、从朝廷拿俸禄钱粮,不能干政,没有实权。实际上,明朝皇族是明朝机体上的寄生物。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连军队都不用动,锦衣卫就能搞定抄家的事。

但是,从史实中崇祯帝的表现来看,他却做不出这种既惊世骇俗有力挽狂澜的事情。

崇祯帝尽管夙兴夜寐、甚至算得上兢兢业业了,但他的能力和性格实在不适合当最高领导。

他自己缺乏治国方略,但又喜欢刚愎自用,好虚荣好面子;他在用人方面问题更多,刻薄、多疑。崇祯用人的一贯套路是:一开始听大臣的谋划很好,就非常信任,让大臣去办;而一旦办事的大臣犯了一点错,那对不起,立刻翻脸无情,当廷怒斥都是轻的,即使下狱也还好,最狠的就是直接不给改错的机会,砍头、凌迟,残忍和冷酷程度令众臣胆寒啊!

比如他派陈新甲与皇太极秘密和谈,当秘密不小心被曝光后,崇祯竟然把自己与这事摘得一干二净,把陈新甲做替罪羊,杀了。

这么搞几次,哪个大臣还敢说话?哪个还能与他一条心。

在面对乱局、需要立马拍板做决定的时候,他却又做不到乾纲独断,犹犹豫豫中错失机会。比如李自成一步步靠近北京时,有人建议逃出北京。但因为大臣们达不成一致意见,崇祯竟然就这么拖着,需要他杀伐决断的关键时刻,他又怂了。

总之,崇祯帝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思维比较僵化,眼界比较狭窄,因此,像抄藩王家找钱的事情,他是做不出来的。

结束语:

崇祯帝受性格所限,他无法突破常规来做事。

他要是能做出这个抄藩王家找钱的举动,大明就不会在他手里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6
因为崇祯帝是一个没有胆略的人,他不敢抄家,治国无方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第2个回答  2020-10-05
碍于祖制,没办法去抄家。朱棣曾经下令,不得对这些王爷动手,更不用谈抄家的事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