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北逃,留下了百万蒙古遗民,朱元璋如何处理的呢?

如题所述

即明朝建立之初,还有很多蒙古人仍留居明朝境内,这些蒙古人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已经汉化的蒙古人。

早在元朝建立前,或者元朝统治时期,就有大批的蒙古族入居中原,或官或民,累世定居。之后,元世祖忽必烈推行“诏蒙古户种田”,“听蒙古人分垦”的各项措施。鼓励蒙古人与汉人相处,学习汉人种田。这部分蒙古人其实最后已经慢慢汉化了,元亡灭亡后,也没有追随元朝统治者离去,而是选择做明朝的子民。

二,没有和元朝皇帝逃出去的蒙古人。

在明朝军队秋风扫落叶般的进攻下,蒙古军队只能且打且退,一路向北逃逃亡。据史料记载,在明军的追击下,蒙古贵族脱欢帖木儿率蒙古军队“且战且退而出,四十万蒙古人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陷矣”。这些未逃脱的蒙古人留居内地,都成为明王朝的臣民。此外,有些已经逃到草原的蒙古贵族和下层人民,由于已经长期在内地生活,对草原生活反而已经不习惯了,在看到明朝并没有对他们实施清算后,又从漠北归回内地定居。

三,在和北元的战争中俘虏的蒙古人。

朱元璋为解除日夜思虑的“北顾之忧’,制止北元的进扰和“欲图恢复”活动,常派大军扫荡大漠。在明与北元的战争中,有许多蒙古官兵、贵族以及他们的家属被明军俘获,如定西(今属甘肃)沈儿峪战役,蒙古贵族、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四千余人被俘,送至南京这些蒙古俘虏也被安置下来,居住在明朝境内。

四,从长城附近迁徙到内地的蒙古人。

明初,为了断绝蒙古人与内地的联系,朱元璋令长城附近的蒙古族迁居内地。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徙北平(北京)山后(太行山北端,军都山逸西地区)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卫府,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同时,顺宁(河北宣化境)、兴洲(河北滦河支流兴州河右岸一带)的蒙古族九万三千八百七十人均徙至北平。

综观明建国之初二十年间,留居明朝境内的蒙古族总数约达九十万人,他们分布于北平,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广`大地区,从东北到云南都有蒙占族人定居。

值得一提的是,和蒙古统治者不同,朱元璋对这些蒙古遗民采取了非常宽松的政策。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划分为蒙占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推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政策。可以说,终元一朝,汉人受尽屈辱。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用同样的手段对付蒙古人,而是“以德报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