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为何被称为“河洛郎”?

如题所述

河洛郎是河洛人的的谐音,闽南人之所以称作河洛人,是因为今天的闽南人有很多都是八王之乱时期从当时的京都河南洛阳南迁到今天的福建,他们的根在洛阳,所以被称为河洛郎,至今福建还有很多与洛阳相关的建筑和文化古迹。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后,西晋统治者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认为曹魏宗室势力薄弱,不能捍卫皇权,才导致曹魏政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大肆分封同姓王,共封二十七个同姓王,自认为磐石之宗可以保障司马家族江山永固,但他却万万没想到导致西晋王朝迅速分崩离析的正是他的这一举措

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朝权由贪婪狠毒的皇后贾南风所把持,为了能长久把持政权,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借机除掉贾南风,废除晋惠帝,自立为帝,引发各藩王动乱,其中最主要的有八个藩王,他们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京都洛阳成为血流成河的战场,北方匈奴趁机起兵南下,攻陷洛阳,杀害王公士民三万多人,史称永嘉之乱,京都洛阳的士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杀戮纷纷南迁

今天福建地区的很多客家人都是当时中原南迁士族的后裔,他们虽然在东南定居繁衍,但是却心念故土,很多建筑地名都以故乡命名,至今福建还有洛阳江,洛阳镇,洛阳桥,他们自己也被称为河洛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2

因为河洛郎是河洛人的的谐音,闽南人之所以称作河洛人,是因为今天的闽南人有很多都是八王之乱时期从当时的京都河南洛阳南迁到今天的福建,他们的根在洛阳,所以被称为河洛郎,至今福建还有很多与洛阳相关的建筑和文化古迹。

第2个回答  2019-12-22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客家人,闽南人所说的“河洛郎”实际上是他们寻根问祖中找到的答案,史料记载,客家人是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他们现在身居南方,是因为当年的迁徙。
一、河洛的概念
史料记,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正是客家民系根之所在。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河洛郎字面理解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儿郎。
二、迁徙的背景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是李白所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的一句,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不少人从洛阳南下避祸。到北宋,“靖康之变”发生后,又有一大批人从中原南迁。两次迁徙无一不是战乱所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想活命只能逃跑。
三、5次大规模的南迁
据史料记载,当时南迁的路线一条是从洛阳南下直至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后来进一步向南到粤北地区;另一条是取道江淮之后,进入长江三角洲,后来延展到浙江、福建山区。正是他们当年的迁徙,客家人、闽南人成为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等地。
第一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317年-879年)。
自东晋,受“五胡乱华”影响,由中原地区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880年-1126年)。
隋唐时期受战乱影响,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旧居,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及粤之东北边界。唐初,主要是随陈政、陈云光父子到福建。唐代中期,因安史之乱徙居南方。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潜入福建的即有27姓、5000多人。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1127年-1644年)。
自宋南渡及宋末时期,受金人南下及元人入主之影响,客家先民之一部分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海南等地。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1645年-1867年)。
明末清初,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以及川湘桂和台湾,有小部分更迁至贵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包括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四、客家人、闽南人文化上的河洛印迹
客家文化至今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一声乡音动客情。唐宋时期的中原读音,在今天客家话里保存的最为完善。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那一声声略过耳畔的乡音,足以让客家人穿越千年,梦萦故里。客家饮食也有中原的影子,一盏乡肴醉客心。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中原情结是客家饮食的根基源泉,比如客家人祭灶神、吃汤圆、吃饺子的习俗,均源于中原。
第3个回答  2019-12-22
 因为闽南人是来自古代河洛地区(河南)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大区往福建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一次在唐高宗年间,一次则在唐末五代初。


  唐高宗年间,派遣大臣陈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镇压并安抚当地的蛮族叛乱,并对福建有一定的开发,陈元光率领的这批入闽的兵士,就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地的移民。

  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光州人王绪聚众起事。由于害怕被当时淮西的强大军阀秦宗权吞并,王绪率众南下,几经波折后来到闽地。在这里,王绪部下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野史记载为林硕德)发动“竹林兵变”取代了王绪的位置。

  后来,王潮在闽地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潮死后,他的弟弟王审知即位,王审知是个有作为的领导人,闽地得到大大开发。福建地区民众将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成为“开闽三王”。


  王潮三兄弟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他们的部众亦多是河洛人。在王潮兄弟带入闽地的部众中,有名有姓留下来的共有28人,史称“十八将随王”。(明明有28人,却称为十八将随王,难道只是因为十八将顺口?)。所以现在的闽南地区祖籍以河洛地区居多,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话
第4个回答  2019-12-22
因为大多数闽南人是来自于古代河洛地区,河洛既是荷兰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大区向福建大规模移民的活动,一次是在唐高宗年间,一次在唐末五代初。唐高宗连接派遣大臣,陈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镇压,并按服当地的蛮族叛乱,并对福建有一定的开发,陈元光率领的这一批进入福建的冰室就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南地区的移民。而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广州人聚众启事,由于害怕被当时怀西的强大军阀秦宗权吞并,王旭率中南下几经波折后来到了福建地区,在这里王旭部下的王朝王沈之兄弟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发动了“竹林兵变”取代了王旭的位置。后来王朝在福建地区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朝,死后,他的弟弟王审之继位,王审之是个有作为的领导人,福建地区得到了大大的开发。王氏兄弟因为来自于中原的河洛地区,他们的步骤也多是河洛人在王氏兄弟带入闽福建地区的不重中,有名有姓留下来,共有28人称为十八将随亡,所以现在闽南地区祖籍以河洛地区居多,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