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竟做了皇帝 他是怎么做到的?

如题所述

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郭子兴等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濠州(今安徽凤阳),军势大振。一天,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和尚,要求参加义军。人们告诉郭子兴,这小和尚是朱五四的儿子朱重八,聪明能干,性格刚强,说不定以后会有出息。郭子兴见他虽然面黄肌瘦,但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便收留了他,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兵,并给他取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朱元璋。

朱五四是个贫苦农民,以种地兼卖豆腐为生,后来家乡钟离(今安徽凤阳东)瘟疫流行,朱五四和他的妻子、大儿子相继死去,小儿子朱重八成了孤儿,生计断绝,只好出家做了和尚。他在外云游化缘三四年时间,听说家乡来了起义军,赶忙回来参加。

第二年,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徐达、周德兴等700多人入伍,他也因此被提升为镇抚。又过了一年,朱元璋见郭子兴受制于人,于是带领徐达、汤和等人向南发展,几个月的时间,队伍就发展到几万人。

至元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当时,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已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建国号宋,改元龙凤。宋政权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志存高远的朱元璋岂能受制于人,就领兵南进,得巢湖水师舟船上千艘。六月,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下太平路(今安徽当涂),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元帅。后来,郭天叙、张天佑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失败被杀,他们的军队全部归附了朱元璋。

至元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大败元军。三月攻下集庆,后取“上应天命”之意,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向外拓展,相继攻占镇江、宁国、江阴、徽州、池州、扬州,逐渐开辟了以应天府为中心的根据地。

应该怎样经营根据地,怎样处理与其他军事集团的关系?这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头等大事,但对这些问题,朱元璋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决策。一天,有个叫邓愈的人告诉他,徽州有个叫朱升的儒士,此人做过池州路儒学正,人称枫林先生,隐居在家,这人学问渊博,见识高远,可以向他询问求教。朱元璋马上赶到朱升的家,求问大计。

朱升见朱元璋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向他进献了三条对策,归结为九个字,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大喜。他着手加强应天府的建设,健全政治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分遣儒士赴所辖州县劝课农桑,设置民兵万户府,广泛开展屯田;接受韩林儿任命的东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的官职(两年后升任行省左丞相),不急于独树一帜,不称王称帝。

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朱元璋的势力继续壮大,逐渐引起了其他军事集团的警觉,西部的陈友谅、徐寿辉,东南部的张士诚、方国珍都想称王称霸,都把朱元璋当作劲敌。其中陈友谅野心最大,他挟持徐寿辉东下,一直攻到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他又派人约张士诚共同进攻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应天府文官武将们都慌了神,有主张投降的,有提议逃跑的?6?当然也有人主张出兵迎击。朱元璋乃一代枭雄,他自然不肯退缩逃跑,但怎么才能克敌制胜,心里也没有把握。刘基向他献策说,诱敌深入,险处设伏,以逸待劳,定能取胜。朱元璋依计而行。不久,陈友谅大军来到应天府城外,朱元璋指挥将士从四面杀出,陈友谅大败而逃。之后,朱元璋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又一次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沿江逃至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刘福通之机,赶制大船数百艘,领兵60万,顺流而下,大有一举消灭朱元璋的气势。后来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一方是大船,朱元璋乘的是小船,双方直接冲突,朱元璋吃了亏,差点被箭射中。后来,朱元璋采用部下的建议,采用火攻,命常遇春用渔船装载芦苇、火药,当东北风吹起时,一同点着,冲向陈友谅的大船。

由于陈友谅的大船相互连在一起,无法挣脱。结果,火烧赤壁的悲惨一幕于千年之后再次上演。陈友谅的士兵几乎全部被烧死或淹死。他带领残兵败将逃走,但退路早已被堵住,无奈之下,只好冒死强突,身中流矢,倒地身亡。看来,陈友谅和身边的谋士大概没有读过史书,否则,曹操兵败赤壁的教训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曹操总算保住了性命,而陈友谅,兵没了,命也没了。

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搬走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剩下的几个割据势力,对他的威胁就不大了。李善长、徐达等人都劝他称王,朱元璋大概一直没忘记朱升“缓称王”的话,没有答应。但大臣们每天都来劝他,朱元璋最后只好答应下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建置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在随后的几年里,朱元璋相继灭掉了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江南地区大部为其所有。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这年八月,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占领元大都,元朝灭亡。

红巾军大起义

元朝后期,官吏贪污,纲纪废弛,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繁,加剧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利用政府组织治理黄河之机,发动以白莲教徒为主的3000人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颍上县起义。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其家世代传习白莲教,教徒遍布河南、江淮等地。刘福通是颍州人,韩山童之徒,也是白莲教的重要首领。

后来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领兵继续战斗,队伍很快扩大到几十万人。起义军以头裹红色头巾作为标志,所以称作红巾军。不久,江北邳县芝麻李、凤阳郭子兴率众起义,自称红巾军;江南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徐寿辉起兵,也称红巾军。又有张士诚起兵于高邮,方国珍起兵于高岩(今属浙江)。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席卷大半个中国。在这些起义队伍中,刘福通军力量最强,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攻占了亳州,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刘福通为丞相。

起义军西入潼关,后为元军所?。欢?啡肷蕉??思媚虾螅?北拼蠖迹?笠啾辉??蜓梗恢新饭?太行山入山西,原拟北上攻取元上都,后亦战败。义军元气大丧。至正二十三年(1365年),刘福通被张士诚攻杀。次年,朱元璋派人迎韩林儿于滁州,中途将其沉入江中淹死。几年之间,朱元璋攻杀陈友谅,俘杀张士诚,降服方国珍,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兵渡江北上,次年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