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为何没能料到子孙相互残杀?

如题所述

大明王朝----这个由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色彩的草根皇帝建立的汉人王朝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人们称赞它的原因除了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挺直了汉民族笔直腰杆的重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它重新塑造了汉民族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性格。

一个伟大民族的诞生,势必有着那么一个极为杰出的首领高举民族大旗,摇旗呐喊,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九州豪杰并起。

朱元璋无疑就是这么样的一位旷世豪杰。

在朱元璋一步步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以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为首的文官武将的倾力辅佐之下,蒙元帝国的大厦才能如摧枯拉朽般迅速崩溃。

这些文臣武将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朱元璋不言自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但同时性格多疑的他亲眼目睹了曾经横扫天的蒙古铁骑竟然被手下的这帮人打的丢盔弃甲鬼哭狼嚎,内心不免逐渐对手下的这帮人心生忌惮,甚至每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朱元璋一遍又一遍的从睡梦中惊醒。

作为以造反起家的朱元璋,他太明白了倘若手下的这号人有人造反,那么朱明王朝就将永无宁日了。

大凡新朝初立,皇帝对待功臣元勋的处理方式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采取怀柔手段解除将领的兵权,最典型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种做法固然能使君臣和睦共处,相安无事。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世家大族门阀显贵的逐渐抬头掏空了后世子孙朝廷统治的根基,可以说这比武将叛乱的后果更为严重。

另外一种处理功臣的方式较为干净利索----大杀功臣。虽然这种方式撕破了君臣之间伪善的真面目,显得格外血腥而残忍,但不失为一种从源头上彻底遏制后世门阀大家的出现,铲除一切威胁皇权的极端措施。

当皇权与相权的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无论对方是曾经的儿时玩伴还是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抑或是亲情骨血。在皇权的脚下,一切都可以被碾压地粉碎。

于是一场血雨腥风、屠戮人间的惨剧上演了。

朱元璋就是执导这场屠杀戏剧的总导演。

要清理开国功臣,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灵活好使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锦衣卫的职责主要是情报搜集工作,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负责开展巡查缉捕,直接由皇帝亲自统领,可以不经任何审讯逮捕任何人。

这种机构有单独的法庭和监狱,史称“诏狱”,“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作为审讯方式,上到王公贵族下到绿林好汉,任凭你骨头再硬,只要是进了诏狱,也得脱掉三层皮,大凡被锦衣卫逮捕入狱就没有活着出来的机会,这种惨绝人寰的刑讯逼供,可以说是性格阴暗狠毒的朱元璋的真实写照。

此等脱离国家正常法制体系之外的机构称得上是朱元璋得心应手的杀人工具。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开启杀人工具的引子。

这个引子很快到来了。

公元1393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锦衣卫很快搜集到了蓝玉骄横不法、企图谋反的罪证,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锦衣卫便拿下了詹徽。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前前后后累计被冤杀了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本人在这场谋反罪证的指认之下,也享受到了“剥皮实草”的特殊关照。

所谓“剥皮实草”就是将人体的整张人皮完整的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

其过程极为血腥,手段也惨绝人寰。

这种处置犯人的方式也成为日后大明王朝处决贪官的常用手段。

此后在打击贪官污吏、整治皇亲国戚违法乱纪方面,锦衣卫的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善长、胡惟庸、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在这场肃反惩贪的运动中,几乎全数被屠戮殆尽,唯有中山侯汤和幸免于难。

在诸多王公大臣惨遭屠戮灭族的背景下,为何只有汤和免于一死?

这要从汤和为人处世的风格说起。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黄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儿时玩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军入伍共谋大业。此时的汤和在红巾军郭子兴的手下已是小有名气的千夫长了。

在收到汤和的来信后朱元璋犹豫不决,毕竟造反失败是要杀头的。

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要去投奔义军造反的事情了,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收拾好行囊,连夜投奔到了郭子兴的帐下,成为了一名普通士兵。

此后在郭子兴的军营里,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叫汤和的千夫长走路的时候经常紧跟在一个叫朱元璋的普通士兵身后,甚至会为朱元璋牵马执蹬,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

这种奇怪的现象持续了很久,哪怕在朱元璋地位极为卑微的情况下风雨无阻。

在普通人看来似乎完全无法理解汤和的这种颠倒乾坤的做法。

然而,汤和却深深懂得朱元璋久非池中之物,他日必定一飞冲天。

此后朱元璋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汤和在朱元璋帐下南征北战,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荣登大宝。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望着眼前的儿时玩伴,这位曾经叱咤疆场,引领自己登基为帝的伯乐,朱元璋内心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

在汤和的执意请辞下,朱元璋批准了汤和告老还乡的请求。

不久之后洪武大帝朱元璋便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功臣肃反大屠杀。

此时的汤和久卧病床已经无法言语了,朱元璋仍旧不放心,于是来到病榻前进行探望,看到这位肆意杀戮功臣的皇帝,汤和浑浊的眼泪汩汩而下,以近乎哀求的眼神乞求道:“陛下!难道真的要这样吗”?

看着眼前这位曾经叱咤沙场,为自己的江山社稷出生入死的儿时玩伴流露出的痛苦眼神,朱元璋懂了,他放心了,因为他明白此时的汤和再也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终年七十岁的汤和病逝于凤阳府,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朱元璋私人感情的彻底终结。

但朱元璋对功臣的杀伐屠戮却并未就此止步。

此后朱元璋前后屠戮功臣不计数十万人,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十室九空。

在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同时为了使大明江山万世永固,朱元璋大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地藩王,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用意也很明了,目的就是希望以后坐镇各地的藩王遇到京城的皇帝发生危机能够及时出兵勤王以保卫大明安全。

朱元璋是这样想的,但当权力的角逐与亲情的碰撞交织在一起,亲情永远都是被击打地七零八落的。

这在日后的靖难之役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不久朱标太子突然离世,这给年迈的朱元璋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作为自己最为疼爱的儿子,朱元璋在其临终前没有将皇位传于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伞?/p>

朱允?傻腔?次缓蟛痪茫?愿裎娜踅睬笕室宓乃??⑾峙叹嵩诟鞯氐姆?跻殉晌?跋熘醒肴ㄍ?的最大威胁。

在重臣黄子澄、齐泰的撺掇下,朱允?煽?袅讼鞣?J剑?荒曛?谥芡踔??、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_以及岷王朱?F这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

下一个目标就要轮到镇守北方门户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早就洞察到了这一切,并采取装疯卖傻的方式试图躲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这仍然改变不了朱允?上鞣?木鲂模?谑窃谥扉???精心的准备后,索性发起了反抗建文帝朱允?上鞣?恼秸??烦啤熬改阎?邸薄?/p>

“靖难之役”前后历经四年,最终以朱棣的完胜,建文帝朱允?傻纳衩厥ё俣?嬷铡?/p>

历史总是喜欢和无情的帝王开玩笑,当初朱元璋建国伊始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并信心满满的说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其目的是冀希望通过采取周王朝的模式分封诸子拱卫大明万世千秋,然而,这些分封的藩王不仅没能起到保卫大明的作用,反倒成为日后整个大明王朝谋划造反的急先锋。

本希望通过血缘关系纽带将大明的安全与藩王紧密相连的朱元璋,最终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颠覆帝国一股强有力的不稳定因素。

此后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上,造反的藩王前赴后继,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纷纷孤注一掷,掀起了历朝历代的皇位争夺战。大明王朝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藩王之乱,倘若洪武帝朱元璋泉下有知,是否该后悔当初分封诸王的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