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复姓,为何现在复姓的人那么少?

如题所述

最早姓复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为氏(周朝封给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两个字)。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阶层本身很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所以后代为了避难就只能改成别家的姓氏。




避祸改姓当然是越低调越好,所以就以单姓居多。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肸,被晋悼公封到原来杨国的地方(西周本有杨国,后来被晋国灭),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

他死后家族被赵简子迫害,儿子举族逃到弘农,全部以旧封地名改姓杨(极少数改姓羊),然后就成为后来杨氏的最显赫一支——弘农杨氏。之前也有旧杨国宗室以杨为姓,但人数很少,历史上也不出名。

这样一来,秦代以后的复姓就被消灭一大半了,除了司马、公孙这些十分显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单姓。

再一些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译都是两到三个字,从汉朝开始一直有很多少数民族归化到汉地,做佃农、奴仆等,后来基本都跟着汉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数鲜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汉族的单姓、复姓,这样复姓就又消灭了一大半——当然后来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连汉人都被赐鲜卑姓。

但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主动恢复了汉姓(府兵制时期的鲜卑姓是“普六茹”),接着很多鲜卑人、汉人也都改回了原来的汉姓。唐宋以来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项等等归化进来,差不多也都走这个路数,要么被皇帝或者地主赐汉姓,要么动乱期间避难改汉姓。




中国历史上的复姓无非都是这两个来源,其结局都比较悲惨,所以造成了现在汉人复姓很稀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9

著名的明代历史学家王世贞发现复姓越来越少,认为人们的复姓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后世姓名更加书写和称呼方便

取自秦朝的常用姓氏公孙,王孙,长孙,到后来都被改为姓“孙”,后来将公沙、公羊、公乘等城堡改为“公”。

复姓的姓氏数量变少,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政治因素。比如著名的司马姓氏,这也是周代最早的姓氏,复姓的始祖等级。由于当时有三个部门,所以人们使用了三个姓,但是由于家族司马具有硬核的人物,姓氏司马隆重的在人们面前显示,并且很快就发展成名。赢得另外两个姓氏。但是迟早他们会得到报应的。 司马这个家族遭受重创。许多司马家庭成员选择更改其姓氏,例如“姓氏马”,“姓氏同”,“姓氏冯”,但这样就删除的姓氏少一些。

朱家让许多姓氏消失了。元朝不是汉人,这些游牧民族占领了土地中原之后,许多汉人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为皇帝时,几代汉人“气节”突然发作,死活都要恢复汉人的文化礼节。

当时,元朝是现在蒙古地区的人,所以这个姓氏问题有点敏感。 朱元璋的将每个人的名字改成了汉姓,许多复姓被强行拆分。一些复杂字体组成的姓氏也得到了简化。 朱元璋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是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来说,朱元璋这么做也是一场灾难,让很多复姓消失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因为历史原因,这群人已经把名字改成了单姓,所以人变少了。
第3个回答  2019-09-18
隋文帝杨坚恢复了汉姓,孝文帝改革,大多数鲜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汉族的单姓、复姓。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因为很多复姓的人都选择改姓名了,所以人自然会少。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