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割据,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唐朝立国之初采取的军事体制是“府兵制”。朝廷只有在战时才会临时指派将领领兵,而在平时将领没有领兵之权,大多数军队也就解甲归田。在这一套体制之下,军队的将领和士卒实际上处于一种长期的分离状态,所以军队将领是很难从根本上掌控军队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土地兼并开始大量出现。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随即开始瓦解,而取而代之的“募兵制”则给将领与军队长期结合提供了机会。在部队的士卒看来,自己的生杀予夺都取决于将领而不是皇帝,于是士卒对将领的依附关系不断加深。

领土扩大导致藩镇的出现,外族崛起又导致藩镇权重

唐朝本身是一个外向型的王朝,随着国家强盛而领土不断扩大,中央政权难免就对一些偏远地区有鞭长莫及之感。那么这些地区就需要长期驻守的军队和将领,这样一来就使得地方军事集团逐步出现。这些地方军事集团就是藩镇的雏形。

当然,在这一时期,中央对于地方军事集团依旧具备有碾压的实力,所以各地军事集团依旧还是俯首帖耳不敢对朝廷有丝毫违逆。尤其是将领手中只有军权而无地方行政权力,所以单靠他自己养不活麾下的军队,所以其不能将军队私有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北方契丹等强悍的少数民族又开始崛起,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实力,使得节度使的权力开始逐步做大。尤其到了天宝年间,边境地区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已经达到了十个之多,号称“天宝十节”!而唐玄宗又赋予其将领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样一来,原来单纯的军事集团,就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

安史之乱,让藩镇成为大唐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前期,都是地方军事集团在逐步发生“量变”,而一个契机却让这一切发生了“质变”!这个契机就是安史之乱!

当时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20万,明显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他的突然反叛给予了整个大唐帝国沉重的一击!由于朝廷无法依靠国内现有军事力量平叛,不得不进一步下放权力,让地方实力派招兵买马勤王平叛。

安史之乱直接摧毁了唐朝的秩序,这样一来,就使得朝廷的节度使政策从边境地区直接辐射到了全国。当叛乱平定之后,这些各路勤王之师回到自己的地盘便成了新的藩镇,再加上朝廷对于叛军中的降将也采取分封节度使的政策,使得一时之间全国藩镇多如牛毛,最多的时候竟达到了四十多个。

从这一时期开始,藩镇割据开始正式成为大唐政治舞台的主角!

黄巢起义,让藩镇完全失去制约

安史之乱第一次摧毁了大唐的秩序,但是在叛乱平定之后实际上各地藩镇虽然林立,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处于相互制衡的阶段,河朔藩镇、中原藩镇、东南藩镇、边疆藩镇四种,其中河朔藩镇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东南藩镇则还是在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地区的藩镇负责对外作战,中原藩镇的作用是遏制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国家整体秩序依旧还处于一种逐渐恢复的状态。

在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和地方藩镇进行着反复的拉锯博弈,但是就在国家秩序还在恢复状态的时候,另一次危机则是彻底葬送了恢复秩序的可能——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宛如再一次的狂风暴雨,而此刻摇摇欲坠的大唐再也经不起这样的风雨了……尚未恢复的秩序被彻底摧毁,各地藩镇再也不受朝廷的任何制约,开始肆意攻伐扩充势力,皇帝、朝廷彻底成了摆设,而四分五裂大唐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向末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8
这是因为前半世英明神武、后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间,首创“节度使”的实际官职,在唐境内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究其初衷,本来是防御异族入侵,不料结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节度使本人倒首先敲响了盛赫唐朝的丧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首举叛旗,以十五万铁骑把整个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并没有削夺蕃镇的权力,当时不是不做,而是不能。当其时也,无论朝廷上下内外,都已经意识到藩镇的弊害,但由于国家久经战乱,兵士战斗力不强,积贫积弱,对于田承嗣等安史余孽不仅不能一鼓摧垮,还得对他们进行好意安抚,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祸端,只能趁坡下驴,授以节度使之职。本来,唐廷是想等日后恢复元气后再“秋后算账”,没想到尾大不掉。数位有地、有兵、有钱、有权的藩镇统治者们割据一方,时附时叛,见势而为,完全成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老节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没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权力任命新人,而是由节度使自己传之子孙或由原来藩镇的部将自己定夺人选,最后走个形式“上报”中央,唐政府只能做做样子依藩镇之意“诏许”。

唐朝的藩镇割据,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藩镇割据的成型时期——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公元763—805年);
二、藩镇割据的摧败时期——唐顺宗永贞元年至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06-820年);
三、藩镇割据的死灰复燃时期——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2-872年)
四、藩镇割据的内斗时期——唐僖宗乾符年间至唐亡(公元874-907年)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1个回答  2021-11-08
藩镇的出现源于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和采访使的权力合一。在唐朝前期,行政区划只分两级,州管着县,国家直管着州。但是唐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直接管着300多个州,难免力不从心,又怕在州上再设置一层后引起割据,于是采取了折中办法,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只有监察地方权但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这些观察使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在玄宗时代,一共有十五个。
节度使与采访使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两者合一的节度使安禄山,这样他就相当于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所以才有和中央叫板的实力。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他终于发动了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如幽州藩镇、魏博藩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爆发,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第2个回答  2021-11-08
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主要还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形成的,主要还是因为当年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一些蕃镇的节度使主
第3个回答  2021-11-08
唐朝有节度使的制度,规定是管理军事,民事,财政等等全部事情,所以造成大权独揽的局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