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一、不同年龄听力障碍者的心理问题

1.听障儿童的心理

听障儿童在两三岁前,由于还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但当长大稍懂事后,因为交流困难,就容易在心中留下阴影,使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1)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当与健康幼儿在一起,看到 别人说话,自己无法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2)引起个性发展失常,表现为行为退缩、胆怯、自卑、孤独。

(3)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常过多地

凭视觉来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情绪低落。

(4)由于听障儿童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

不被环境接纳,有的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表 现出过分的依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听障儿童都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由此可见,常见的听障儿童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听障儿童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2. 成年听力障碍者的心理

单耳听力损失一般不影响正常交流,但会影响声源的定位和在嘈杂环境中的会话。一些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成人听力障碍者,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听力障碍,往往由于经常大声说话,与别人交流时经常要求复述或看电视时将电视机声音开得过大,别人怀疑其存在听力损失而建议其进行听力检查。而当听力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怀疑时,听力障碍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听力损失的事实,并否认这一事实。他可能也已意识到自己存在交流困难,但由于将听力损失与衰老联系在一起,更将佩戴助听器看成是衰老的标志而不愿承认。这类听力障碍者在遇到重要事件需对话时,则表现出紧张感,久而久之,可因此而变得抑郁,脾气暴躁、易怒。

双耳重度听力障碍者,会给工作、就业、、婚姻等带来一定的限制,使听力障碍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者,四处求医,耗费大量钱财,又无明显疗效,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落、焦虑和压抑。

3. 老年性听力障碍者的心理

老年性听力障碍者,常因听力障碍而使言语理解能力更趋下降,加之外出不方便,在家与子女交流减少,易使他们脾气暴躁,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一些措施

1. 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通过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指导措施,我们应鼓励听力障碍者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开发残余听力,发挥听觉器官的潜能。

2. 纠正错误的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错误的认知会扭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听力康复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靠宣传,包括介绍耳聋的症状、听力保健、助听器及听力康复的基本知识,指导听力障碍者正确的求助行为。

3. 家庭的支持和照顾

家庭成员应首先了解和接受这一现实,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自己的亲人进行听力康复,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听力障碍者听力康复的重要环节。

4.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考虑听力障碍者所面临的不幸和困难,在学习、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使其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一、不同年龄听力障碍者的心理问题
1.听障儿童的心理
听障儿童在两三岁前,由于还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但当长大稍懂事后,因为交流困难,就容易在心中留下阴影,使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1)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当与健康幼儿在一起,看到 别人说话,自己无法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2)引起个性发展失常,表现为行为退缩、胆怯、自卑、孤独。
(3)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常过多地
凭视觉来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情绪低落。
(4)由于听障儿童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
不被环境接纳,有的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表 现出过分的依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听障儿童都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由此可见,常见的听障儿童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听障儿童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2. 成年听力障碍者的心理
单耳听力损失一般不影响正常交流,但会影响声源的定位和在嘈杂环境中的会话。一些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成人听力障碍者,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听力障碍,往往由于经常大声说话,与别人交流时经常要求复述或看电视时将电视机声音开得过大,别人怀疑其存在听力损失而建议其进行听力检查。而当听力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怀疑时,听力障碍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听力损失的事实,并否认这一事实。他可能也已意识到自己存在交流困难,但由于将听力损失与衰老联系在一起,更将佩戴助听器看成是衰老的标志而不愿承认。这类听力障碍者在遇到重要事件需对话时,则表现出紧张感,久而久之,可因此而变得抑郁,脾气暴躁、易怒。
双耳重度听力障碍者,会给工作、就业、、婚姻等带来一定的限制,使听力障碍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者,四处求医,耗费大量钱财,又无明显疗效,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落、焦虑和压抑。
3. 老年性听力障碍者的心理
老年性听力障碍者,常因听力障碍而使言语理解能力更趋下降,加之外出不方便,在家与子女交流减少,易使他们脾气暴躁,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一些措施
1. 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通过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指导措施,我们应鼓励听力障碍者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开发残余听力,发挥听觉器官的潜能。
2. 纠正错误的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错误的认知会扭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听力康复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靠宣传,包括介绍耳聋的症状、听力保健、助听器及听力康复的基本知识,指导听力障碍者正确的求助行为。
3. 家庭的支持和照顾
家庭成员应首先了解和接受这一现实,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自己的亲人进行听力康复,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听力障碍者听力康复的重要环节。
4.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考虑听力障碍者所面临的不幸和困难,在学习、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使其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第2个回答  2020-12-25
幼儿的心理原本就敏感、多疑,听障儿童由于听觉缺失,对外界的信息梳理加工不完整,从而导致他们对人对事的认知或多或少都有障碍,于是,他们变得易怒、不安、自卑、自私等等。

特别是听障儿童在3-6岁之间,处于对外界初步探索和自我认知的阶段,他们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语气、眼神和手势,由此,容易出现两种情绪的极端表现:一种是一不高兴、一不满意就大喊大叫,发脾气;另一种就是自我封闭,不和其他人玩,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

此外,听障儿童还会表现有严重的心理依赖性,即在家就和某个家人最亲近,比如妈妈或者爸爸,如果是其他人要想接触他们,他们就会避而远之。由此就容易造成听障儿童“入园”接受康复训练时,长时间哭闹,无法融入集体。而有的听障儿童则有着强烈的与人沟通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一旦父母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导致他们固执、偏激、任性等心理特征。

另外,听障儿童社交能力较弱,由于无法与健全的孩子沟通,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害怕见到陌生人,这样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信、爱生气。

最后就是听障儿童的学习问题,这也是摆在老师以及家长面前最大的难题。由于他们听力受损,因此在学习中常常出现发音不准、组词困难等问题,孩子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由此会导致他们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上进,甚至厌学的后果。

面对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认为家长和教师都负有责任。一方面,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尽可能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在园内异常的表现,及时鼓励、帮助听障儿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由此使之积极地面对问题,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
第3个回答  2017-07-11
应该是自卑,害怕和人接触,如果身边有听障儿童我们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5-24
是安静的,所以给他尽可能多的机会听到声音是最必须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