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声韵意境情感

如题所述

有关诗歌的声韵意境情感如下:

一、押韵有讲究

押尾韵是汉诗最基本的特征。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用如用兵”,诗人最重视押韵,一定会慎重选韵,韵的声音基本上决定了一首诗的情感格调。根据“入声短促急收场,韵脚拖长声高远”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响亮,韵的意义被强化和放大,是诗人情感和诗文含义的直接反映。

韵让古诗有了“言外之意”,韵的声音意义和诗的字面意义相结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吟诵古诗读好韵脚,就抓住了诗人的诗思诗心,掌握了诗歌的情意情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二、平仄皆含情

古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声音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是有含义的。吟诵的时候,按照“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低长仄高短”的规则。

平声的字音拖得很长,有延展之感;仄声读高,表示强调。节奏点上的字读长、读高,字音本身的意义就被加强、突出,从而让诗词的意义完整、深刻地表达出来。

“诗言志”“歌咏言”,吟诵声中,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变成意象生动的画面,促进文意理解。吟诵声中,调由心生流露真情,让深藏在中国人体内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传承雅言传承文明。

三、出律有深意

徐健顺教授认为:诗词格律主要是为了吟诵得好听而设计的,但作诗以表情达意为最高准则。如果突破格律更能准确表达诗意,而且吟诵更好听,就可以打破格律。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之一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却连用两个平声字“人”“辞”。

作为一首仄起式古诗,大诗人完全可以写成“故友西辞黄鹤楼”,为什么却用平声的“故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吟诵、反复涵泳,学生恍然大悟,这是诗人故意出律!用拖长音的平声“人”开启诗句,更显深情。

首句中“人”“辞”“楼”三个长音,才足以表现诗人间的情谊绵长。这正是诗仙的高明之处,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