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历史能存活不止一百年,是因为有哪位糊涂官存在?

如题所述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俗话,“皇帝多奇葩,明朝特别多”,但奇怪的说,明朝不仅没有因为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而短命早亡,反而存在了近300年时间,而且存续期间并没有出现王莽篡汉或武周代唐等导致王朝社稷中断的重大政变,堪称是中国除宋朝以外最长寿的汉族政权了。

据统计,大明王朝至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为止,共连续享国近300年时间,传16帝。这16个帝王中,除了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帝王,大多表现得平庸。即使考虑到清朝编撰的《明史》有抹黑的成分,大明王朝这14个帝王,也难称“英明神武”。

长达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不说了,迷信方士、制作丹药差点被一群宫女勒死的嘉靖帝就不说了,重用太监、沉溺女色的正德帝也不说了,就连勤于政事、生活节俭的末代帝王崇祯帝,不也干出那许多自毁长城、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糊涂事?

如此一个平庸帝王扎堆的朝代,竟然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实在令人称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名义上的国君,宰相负责行政,这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尽管历代君主绞尽脑汁削弱、分化、制衡宰相的权限,但似乎从未有人想过取缔宰相这个概念——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虽然1380年,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了左右丞相和中书省,但他也只是不再任命“丞相”,原来宰执的工作不会凭空消失,实质上是他自己兼了宰相而已。而平行管理的中华帝国与那层层人身依附的西方封建小国可不是一个概念,就算秦始皇、汉武帝那样大师级的皇帝,尚需一个宰相班子,你朱八八又是何方神圣,竟妄图一力承当?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于是朱元璋死后,他的继任者明惠帝朱允炆成立了内阁制度。此后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帝王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成熟。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当然明超的太监也并非全都是魏忠贤似的大恶人,像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成祖朝);舍命救小皇子的张敏(为保护太子朱祐樘,被万贵妃陷害吞金而亡。宪宗朝);细心辅佐孝宗推荐了许多正直有才官员,被奉为贤士的太监怀恩(孝宗朝);推行张居正改革擅书法 算是比较有文化太监的冯宝(神宗朝);忠心辅佐后来的光宗的大太监,也是明朝极少几个被士大夫们称道的明朝太监王安(光宗朝);一直跟随思宗到生命的尽头的王承恩(思宗朝)等等。虽然我们不等奢望,贤良的太监加智慧的首辅的梦幻组合,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部分时期内阁制还是十分完美的。

我们可以看到,自正德帝以后,大明王朝的帝王们就沉溺于各自的爱好之中,很少过问朝政,退到了幕后。极端者如万历帝,甚至30年不上朝。而帝王缺位后的国家大事,一般就由内阁通过票拟、修旨等方式来处理。及至后来,大明王朝的帝王们又以扶植太监的方式来平衡内阁权力过大的危险。虽然有一段时期,文官把持的内阁与太监们斗得很激烈,可总体来说,政权还是相当平稳,整个国家也依旧正常运转。哪怕万历帝30年不上朝,还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这在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而其他朝代,则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却因为仅仅一代人的玩物丧志就导致国家沦丧,成为亡国之君。对比明朝连续出了好几代昏君却安然无恙,明朝内阁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也正因为这种内阁制度,保障了明帝国上下的正常运行,所以大明王朝虽然自立国以来就内忧外患不断,荒唐帝王辈出,但仍然享国长达276年,不算曾经断代的汉唐,明朝堪称除宋朝以外最长寿的汉族政权,在中华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7
野史里的“糊涂官”周忱,在正史里不但是一代能臣,更公认是大明王朝遇到“瓶颈期”时,立下大功的救国英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