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古人创字时怎样想的?

如题所述

最古老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点像现在的简笔画。所以古人创字时,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怎么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比如鸟是一个长尾鸟的形象。甲骨文画出鸟的嘴巴、头、眼睛、翅膀、尾巴和爪子。

这里以简化字为例,比如我们该怎么画这个鸟呢?首先画出鸟的脑袋,用个方框表示;鸟的身体、尾巴实在太难画了,就用一段曲线表示;鸟头上面长着长长的嘴巴,中间长有大眼睛,身体下面还有两个爪子,原本是用四个点表示,但是写起来太麻烦了,我们就用一横表示。我们调整下笔画,撇是鸟的嘴巴,横折钩和竖折折钩的一部分是鸟的脑袋,一部分是鸟的身体,点是鸟的眼睛,横是鸟的爪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0
“流星雨”、“日偏食”、 “血月亮” 、“日全食”,这些奇特的天象奇观,将在2022年的上半年轮番上演。这对于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将会带来超级震撼的视觉冲击。

同时,根据天文学家的权威预测,在2022年6月份,还会出现一次十分罕见的“七星连珠”天象奇观,更让喜欢天文奇观的人们内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勾起了一些神秘主义者对奇异天象的无限遐想。
“七星连珠”的现身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宇宙大秀呢?中国古书中所说的奇异天象可以预警,真是如此吗?国外预言家也对“七星连珠”天象有着恐怖的预言,真相到底如何呢?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七星连珠”这种天文奇观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超级“血月亮”
揭开“七星连珠”的神秘天象
“七星连珠”,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太空中有七颗行星连成一条直线。实际上,这一奇特现象特指的是太阳系内各大行星的排列状态而言。
在遥远的古代,聪明智慧的人类先祖,通过观察天空景象,很早就发现行星位置各有差异。通过一代代人不断的观察和分析,先后发现了五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再加上地球,一直认为在太阳系中一共有六颗行星。
太阳系行星图
这种看法维持了数千年的历史,直到近代科学的出现,大量的科学观测仪器设备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天空的认知,同时也加快了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步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空。通过这种方式,英国人赫歇尔于1781年,在自己家的院子中,发现了一颗位于土星轨道之外的行星,随后把它命名为天王星。
1846年9月23日,科学家们又根据数学预测,发现在天王星之外还存在一个行星,把它命名成为海王星。虽然是通过预测并非观测得出的这颗行星,在140年后,即1989年8月25日,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拜访了海王星,直接证明了它的存在。
天王星和海王星
继发现海王星之后,1930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克莱德又发现了冥王星。至此,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全部被发现。
然而,在2006年8月24日,太阳系九大行星又被重新定义。因为,通过最新的观测发现,小兄弟冥王星与其它小行星共用一个轨道,这不符合行星的定义,所以它只能被降级,成为了矮行星的一员,无缘太阳系行星之列。
冥王星
如果,去掉冥王星,再加上人类生存的地球,目前太阳系被认定为存在八大行星。
天文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大部分时候,八大行星都是按照各自的运行规律,分散在恒星太阳的周围。这主要是因为各大行星以不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越靠近太阳的行星,受到太阳引力作用越强,速度就快;越远离太阳的行星,受到的太阳引力作用越小,速度就慢。
也就是说,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是365天,而水星的公转速度为47.4公里/秒,围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只需要88天;海王星的公转速度为5.4公里/秒,绕太阳转一圈需要长达165年的时间。
太阳系行星图
正是由于行星在各自的轨道当中,按照不同的速度运转,要等待行在运行处于同一条线这种苛刻的状态是很难遇到的。
其实,按照天文学的规定,要想观测到各个行星运行存于同一条线,只需要行星在天空中保持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说,如果张角在30°范围之内,行星既可处于同一条直线内;如果张角超过了这个角度范围,就无法观察到行星呈直线的状态了。
按照这个原理,再经过若干时间,各行星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同时保持着同一直线的状态。这时再从地球的某一角度来观看,可以在某一天空区域观测到“七星连珠”的天文景象。
出土文物绘有星象图
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发现,大致上“七星连珠”每次出现的间隔时间,从上百年到三、四十年不等,平均下来大致每七十七年才会出现一次。
所以说,假如一生中能遇到一次七颗行星排列在一条线上的机会,那将是一件幸运的事。而上一次“七星连珠”现象出现在2000年的5月5日。已有30年的时间间隔。可见,这是一次十分罕见的自然奇观。
而在2022年6月16日,即将上演的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太阳系里的七大行星相连。
具体出现的时间,从地球来看,就是在当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升起之前,从东方的天空上就能看到“七星连珠”的天象。最东面那颗为水星,然后往西依次排列是金星、天王星、火星、木星、海王星以及土星。
但是,通过肉眼的方式只能观看到五颗行星。这是因为,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地球遥远,它们反射的太阳光到达地球时已经十分微弱,所以用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两个星球的。只有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真正的看到“七星连珠”。
流星雨奇观
所以,即便出现了“七星连珠”的景象,因为观测的限制条件比较多,能亲眼观测到的将会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星象连珠,古人认为是吉是凶?
而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他们虽然无缘得见“七星连珠”的奇观,但是,他们很早就发现了处于黄道中有五颗明亮的星星,在不同的季节,它们的位置会相对于星空发生一些变化,在运行到一定阶段后,这五颗亮星在天空中就会排列成一条直线,这种现象被古人称作“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
在《史记》里曾记载着“天有五星”的说法,这里的“五星” 分别是“启明、岁星、辰星、荧惑、镇星”,其实,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星球。
中国古代人就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对于出现的奇异星象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在上古夏商周时期,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就是说,国家大事,最重要的在祭祀和军事。而在当时观测天象与祭祀是密不可分的。
直至,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分置三公、九卿来治理国家。而九卿之一的太常,就是专门掌管天文的官员,身份仅次于三公之下,在九卿之首。以后各个朝代也都有专门管理天文的的官衙机构和人员负责观测天象,直至清朝末期。
可见,古代统治者对于天文星象的重视程度。而“五星连珠”这一天象按照古代星相的解释来看,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吉兆。在汉朝就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说法。
出土文物上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明眼人一看“利中国”的字眼,就感觉出了只要有五星出现就会有利于中国,可见,这句话预言了“中国”美好的未来。
可古代人怎么知道他们的后人用“中国”这个称呼呢?其实“中国”一词在很早的周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例如:在宝鸡出土的周代青铜器文物“何尊”上写“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整个天下的中央。
古代天文仪器
除此之外,在《史记》里也记载着:“秦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可见,在秦朝时“中国”就已经指的是整个国家的含义了。
虽然,“五星连珠”有着各种美好的预判;但是伴随着“五星连珠”,有时也有着血腥的杀戮和连年的战乱,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这样的记载。
公元前1059年,出现“五星连珠”的奇景,十二年后,周武王伐商纣。
公元前185年,又现“五星连珠”,两年后,吕后杀汉少帝,六年后,周勃发动兵变,戮吕后全族,随后汉文帝登基。
公元710年,韦后杀害了唐中宗;随后,李隆基除掉了韦后,顺利登基,史称唐明皇。这一年中也出现了“五星连珠”景象。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而当时的人们都希望找到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所以都或多或少的与神秘的星象相联系。“五星连珠”的现象被古人视为大吉或大凶之兆,看起来是莫衷一是的。
但是,出于对美好希望的寄托,对“五星连珠”的现象还是认为它是大吉之兆比较合适。
古代星象图
“七星连珠”现象,今人如何看待
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已经能通过各种仪器,亲眼观测到各种奇特的天文现象,但依然不能满足猎奇的心理,还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预言来看待出现的各种奇异天象。
其实,即便是有灾祸,也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人为造成的各种灾祸;只能是天灾。而这种自然灾祸,指的是天气、气候的突变,巨大的自然灾难,所以一些预言家们开始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预言“七星连珠”能够带来人类无法逃避的大灾大难。
在1982年,一个叫做理查德·努恩的人,编写了一本名叫《最后的灾难》的预言书。在书中作者预测了在2000年5月5日发生“七星连珠”现象时,地球将会出现的一系列景象。
书中描述着:“当太阳系的七颗星球排成一条直线时,灾难将降临人世,地球引力将失去平衡,地轴发生倾斜。”到那时,南北两极的冰水开始向其它地区倾斜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将会出现,整个陆地都将被海水淹没掉。那么,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
很明显,理查德·努恩的预言最终失败了,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关于对“七星连珠” 带来灾难之类的预测和说法,天文学家们纷纷表示,基本上都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纯属无稽之谈。最科学的解释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运行到某一位置是周期性的体现,并不能作为地球上发生灾祸的预警。
那么“七星连珠”这种天文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
其实,在宇宙中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万有引力、磁场、电磁辐射。
月球引力使地球产生潮汐现象
事实上,“七星连珠”只是行星之间的运行位置发生了改变,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引力的方向。“七星连珠”发生时,由于地球是靠近太阳的第三个行星,在地球的后面还有五颗行星,引力最大的当属木星。如果没有“七星连珠”出现,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将处于非直线的位置排列,其它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将被抵消。
而在“七星连珠”发生的时候,水星和金星在地球的左侧,其他行星在地球的右侧。右边几乎都是质量大的行星,所以地球也许会比平时受到的引力更大些。
但是,即便如此,这种力也发挥不了太大的破坏作用。因为,相对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影响,“七星连珠”产生的力量,微乎其微,不会大大改变地球的潮汐现象。
那么磁场和辐射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吗?
其实,太阳系内的各大行星都不会自动发光,更不会不会像恒星太阳那样产生电磁辐射,所以不用考虑“七星连珠”磁场、辐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所以,可以看到“七星连珠”对地球的运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人类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正常生活会受到任何干扰。
可以看到,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还是会对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进行曲解和谣传。另外,对于“七星连珠”的种种猜测无不体现了人类的好奇之心和猎奇心理!
哈雷望远镜
结语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类已经意识到天象奇观和个人命运、国家大事,国际纷争并无任何必然联系。
通过观察这些奇特的天象奇观,除了大饱眼福,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识。
虽然,浩瀚的宇宙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还需要人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术去探索发现。
第2个回答  2022-03-14
今天立秋,我们即将告别炎热迎来凉爽。秋季的到来,也带来这样一个思考:古人如何创造了秋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秋,禾谷熟也。”东汉蔡邕的《月令章句》中说:“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似乎,古人以“秋”命名秋季,是根据庄稼成熟的季节而来,于是秋字中有“禾”,旁边的“火”字大概代表燃烧秸秆。
不过,读了甲骨文之后,却可以看到“秋”字原本应该是一只蟋蟀,一只善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可发出响声的“蛐蛐儿”。那么,秋天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缘何与蟋蟀扯上了关系呢?
甲骨文中的秋字(见下图1),像一只蟋蟀,生动形象,造型逼真。在中国北方地区,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之声极为相似,两者声音相似并非偶然。于是,先民们就以蟋蟀代表“秋”这个季节。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一鸣天下秋,可见蟋蟀作为秋天的特征,早在周朝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在文学作品中,蟋蟀代表的意象,往往也与悲秋相关。《诗经·唐风·蟋蟀》有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后世文人常常也以蟋蟀代表悲伤之情,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就有“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的句子,这些可能就是秋字本义带来的影响。
甲骨文中秋字还有一种写法(见上图2),就是在图1的基础上,下面加了一个“火”字,这应该与先民焚田杀虫的习俗有关,造字本义应该是用火焚烧以杀灭害虫。蟋蟀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趋光性,先民在其下加上一把火,应该表示灭杀蟋蟀等害虫。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是蟋蟀,而是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在中国历史上,蝗灾是收获前常常遇到的天然农业灾害。由于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先民们就会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有学者指出秋字“像蝗虫形或以火烤蝗虫之状,为秋季的景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相比上述蟋蟀说,蝗虫说的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不过,对于这个字下面的“火”,可能不是表示燃烧,而是与“七月流火”有关。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古人认为“大火星”在黄昏时偏西而下,便是天气渐寒、秋天将至之意。商朝天文知识极为丰富,卜辞中保留了很多天文记录,因此这里的“火”可能不单纯表示燃烧,还有天文学上的意义。
通过甲骨文中秋字的两种写法,不难看到先民们假借蟋蟀(或蝗虫)为“秋季”。那么,秋字如何从“蟋蟀或蟋蟀加火”变为“禾加火”的字形呢?
西周时期,中国文字演变出了大篆,又被称之为籀文。籀文的秋字(见图4),增加了一个禾字,代表庄稼成熟的季节,火字移到禾字下面,仿佛是燃烧秸秆,蟋蟀形象不知为何变成了龟形。这个字实在太复杂了,后来汉朝还演变出笔画更为复杂的秋字。
春秋时期,先民将籀文秋字简化,去掉了右部的龟字,字形慢慢变为“秌”,汉字隶变时出现了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到至今。
无论是“秌”,还是“秋”,尽管已与初始字形大不相同了,不过却比蟋蟀更适合表达秋季,即“禾”代表庄稼成熟之意,代表收成,“火”字代表七月流火,秋季已到。由此可见,在汉字演化过程中,一方面追求更为简化的字形,一方面是追求更为贴近的表达,如今的秋字就是两者合一的完美结果。
与西方文字不同,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笔一划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秋字造字逻辑的背后,反映出农耕社会对庄稼的重视,围绕农耕中的一些因素定义出了秋字与秋季。通过秋字,我们可以看到上古先民与天斗、与虫斗的艰苦画面,目的是为了多收一些饱腹之粮。
参考资料:甲骨文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0
中文相传是仓颉造字。特别要指出的仓颉的身份。仓颉是皇帝的史官。史官也就是专门记录历史的人。相传仓颉造字前的史官是结绳记事的。因为记的事大多了,结绳所记之事非常容易搞混乱。

仓颉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造字。所造之字主要用于官方构通,命令传达,并记录历史。起点高,在文字中蕴含了三观,以及哲学理念。属于高级文字。

英文相传是贩夫走卒为了约定鬼画符而产生的文字,纯粹是为了方便。英文起点低,文字本身没有思想,纯粹是约定的符号。属于低级文字。随着时代的进步,英语必然被淘汰。
第4个回答  2022-06-20
在1月金融数据创下历史单月新高后,2月数据相比低迷了不少。据央行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月社融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而1月这两项数字分别为6.17万亿元、3.98万亿元。虽然1月数据“爆表”主要是政策发力和季节性因素推动,2月本来也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又赶上了春节假期,但居民和企业信贷需求的疲弱程度还是让业内有些意外。业内机构和人士较为一致的观点是,2月金融数据是阶段性偏弱,无须过度悲观,稳增长的效果会逐步显现。对于稳增长会不会动用降准降息工具,有两位受访分析师认为,降准降息概率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5%的GDP增速目标后,政策还要发力,“3、4月就是宽松窗口期”;但有一位受访券商首席固收分析师认为,降准降息的概率会越来越低,重点是宽信用。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整体偏弱,“房贷”增量罕见出现负数,根据央行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315亿元,不过同比增速还达10.2%。拖累社融的主要是信贷和表外票据,数据显示,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084亿元,同比少增超4300亿元;表外票据由正转负,同比减少超4800亿元。把2月新增的人民币贷款拆分来看,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都偏弱。其中作为“房贷”风向标的居民户中长期贷款罕见出现负数,2月减少459亿元,此前1月为增加7424亿元;包含信用卡、消费贷等在内住户部门短期贷款,2月也减少了2911亿元。“居民贷款减少,简单理解就是当月还款规模高于新增的消费规模。比如春节前发完年终奖,大家都把信用卡或消费贷还了,当月消费又有所减少,(短期贷款)余额自然就(减)少了。”招商证券(14.860,0.27,1.85%)银行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房贷增量也一样,房地产销售不佳,影响到按揭整体需求,装修及装修贷款需求也会减少,加上2月疫情多发也影响了消费意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