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司礼监批红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司礼监批红,也只有在明朝才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是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们的奏章上批示,这种奇葩的皇权代行是明朝权力分立的主要特点。

明朝的权力结构很奇怪,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以一己之力干掉了中国封建王朝例行千年的丞相制度,直接把相权废掉,收归于皇权,以此朱元璋不惜杀掉了很多名臣奸相。

朱元璋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皇帝,皇权、相权集于一身,自己不辞辛劳,什么活儿都干,基本上朝中所有事务都由朱元璋自己来顶多。

内阁建立

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毕竟是少数,他儿子朱棣造反成功,继位当皇帝后,就吃不消了,毕竟明朝帝国那么大,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那么多,要让朱棣像朱元璋那样当劳模,朱棣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力,因为朱棣是个军事皇帝,喜欢东征西讨。

皇帝亲征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正在前线挥刀砍鞑靼的时候,后方朝中的政务急件来了,怎么处理,是和鞑靼商量改日子再战,还是让朝中急事儿等等?好像都不妥当,但是又没有办法,朱元璋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这些活儿没人给朱棣干,都给朱棣给留着呢。

朱棣明显不吃不消,但是又不能把丞相这个岗位给恢复回来,中国人到底有智慧,既然无法恢复相权,那就不立其名,但出其力吧!朱棣就建立了一个秘书班子——内阁,也就是给朱棣出主意,当参谋的一个小团队。

朱棣的做法很聪明,明面儿上内阁是朱棣的秘书和私人助理,暗地里就是给朱棣分担政务处理的,但是为了防范这些内阁成员因此揽权,给他们的品级都很低,很明确的规定了内阁只是秘书,而不是权力机构:“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内阁制度就此建立,从明宣宗开始,内阁成员的权力就增大,而且基本废除了朱棣时期内阁不是权力机构的初衷了,内阁成员的权力和品级都很大,比如宣宗时期的“三杨”,都是当朝大学士担任内阁成员。

内阁成为了另外一种相权的体现,内阁成员是集体制的丞相,内阁首辅就是正儿八经的丞相代言人了。既然内阁变相的是丞相的恢复,那么皇权就会有一部分被分出来,大明的皇帝都不是傻子,虽然都很懒惰,要解决权力过分被内阁独掌,明宣宗又发明了另外一种制度。

票拟与批红

票拟就是内阁成员针对都个奏章或者事件,写成一份呈贡皇帝批阅的奏章,这种奏章就叫“票拟”,那么皇帝拿到了这个票拟后,会根据其内容作出相应的批示,既然是皇帝的批示,用的是朱笔(以红色朱砂为墨),盖的是皇帝玉玺。

大家不要以为皇帝就那么老老实实的坐在案前,一手拿朱笔批示(批红),一手拿皇帝玉玺往票拟上盖,皇帝没那么勤快,大明皇帝更没有那么勤劳!

大明皇帝们就让宦官来帮忙,开始还只是干个体力活儿——盖章,负责盖章的官宦就是——掌印太监,他的权力极大,几乎所有的奏章、圣旨必须经过他盖章才能生效。

后来皇帝发现这批红的工作也是个麻烦事儿,因为很多的票拟都是内阁成员们搞好了的,只需要皇帝批示同意还是不同意,千篇一律,几乎不变,皇帝们也觉得麻烦,连这个程序都让太监代替,于是就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宦官职务——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的工作就是代替皇帝在票拟上批红,批红权属于最高决策权,而皇帝把这个权力变相的交给了太监,并不是把皇权让出去,只是建立了另外一种权力来分化和牵制内阁权力,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掌印、批红权要是落到了不轨太监的手里,那么朝中的权力就立刻出现混乱,比如后来的大太监刘瑾、魏忠贤,就是滥用了皇帝给予的批红权而祸乱朝纲,这也是大明王朝后期政治黑暗,国家羸弱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