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你认为怎么样?

如题所述

为什么不读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我想忘记悲伤逆流的日子!

想起悲伤,是出于一张图片。

说到悲伤,想起郭敬明的书《悲伤逆流成河》,此书虽然红的发紫,多有人捧彩,但我却一直不敢瞻顾。甚至于连那书的扉页,也胆怯地不敢抚摸,只因“悲伤”两个字,实在过于沉重。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死魂灵,茶花女…这些大家,用自己的白纸黑字,叙说着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悲伤。

我虽无缘尽收眼底,一睹为快,但是寥寥的几本,已经够我这个多愁善感的书生,泪流直下,眼枯而见底。

短短二十载,虽然仍然只是一介涉世不深的书生,但脚尖却早已踩着社会的粗线,仿佛是在遽然间,就明白了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的味道:文学即人生,人生即社会,社会即悲伤。

还是那张画,一个非洲男孩,枯瘦的只剩皮包着骨头,蜷缩在沙漠之中,天上盘旋的秃鹫,已经张开血腥铁喙。无语,静止的画面,无声更胜有声。这张画,勾起很多沉睡的记忆,街头的艺人、擦鞋匠、地摊贩子、河边的茅草棚、高架桥下的烂布房、垃圾堆里的“顽主”、流血的战士。

这世界,太多无家可归的浪人、疯癫的老头、卖艺的的小孩、提着竹篮的乞丐,尽管我们怀疑他们的真实,但是,他们没有尊严、没有汽车、没有房子,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这里,灵与肉的冲突,只能是“吃饭的哲学”——只有先活着,才能去有更高的追求,才能谈情说爱,才能浪漫。

我爱唐诗宋词,尤喜清雅朴素的山水田园诗。喜欢沐浴在漫词妙句的灵秀之中,更爱它背后的“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交租”的沉重;“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人吟的是坦然,而我领会的却是苦中强作乐曲的悲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文人看的是风雅骚韵,而我品味的却是生活的艰辛。

诗人,一再的称羡田园的自然之乐,可是又有几人,真的终老山林?田园之祖五柳先生,尽管“悠然现南山”,但日夜买醉,足以说明,其人虽在山林而心却不在古刹。

想起刘禹锡的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不能说诗人文人是幼稚的天马行空,但是卞之琳有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所有置身事外的人,都是风景。没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衣食之忧的文人、骚客、行者,都是局外之人,随人说短长的高论,又怎能断定劳动者的痛苦与无奈,是红还是绿,是咸还是淡。

悲伤,为劳者而悲,为穷者而伤,为苦者而泣。小孩子颤抖在贵州崖壁腰间的羊肠小道,山西的遗孀恸哭无声也无泪,但街头的暴徒、别墅里穷奢极欲的暴发户、尸位素餐的人民公仆,却仍然在横行,“享富贵又寿延”。

既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我们却要拘囿于三六九等的现实?不明白,为什么人一生出来,就注定了命运的高贱?“瓜是瓜,豆是豆”,犬父,还真无虎子。

悲伤,这个世界尽管有天,有地,却不辨清浊盗跖颜渊。几百年前,窦娥就用自己的热血,染白了六月的天空。现在,非洲仍然在饥饿,中东仍然在燃烧,中华大地的铲车仍然在践踏人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作天”天地之殇,实是人之悲伤。

在我高中三年的生涯里,亲眼看到过女生为了男生在校门口约架,听到过女生堕胎的事情,亲眼看到过甚至参与过男生们为了某些阴谋诡计围殴另一个男生。在我初中三年里,我们的老师因为学生被别的学校的学生欺负几个老师去干架的,女老师为了某个男老师反目成仇的。你或许觉得这些太玄学,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没有见过为了什么事情自杀的情况,倒是在大学里听到不少大学生自杀的。所以郭敬明的这部小说他的故事是基本成立的,辞藻修辞都还不错,氛围的描写很有代入感,但是结局的自杀过于戏剧化,低估了人性的强大,或者人本能的强大,夸大了悲伤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性。人可以很悲伤,特别是家门不幸的青春叛逆期学生,但是这种悲伤是短浅的,中二的,这种时期的人性是具有盲目性和脆弱性,但是由于未成年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所以对于自杀的行施能力欠缺,可以说不具备自杀的能力。但是小说为了夸大悲伤这种情绪的强大,让它主宰了人的命运,因此悲伤逆流成河。

就中二来说,这本小说很极致,就三观来说,这是反面教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