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鲁迅的脸

描写鲁迅的脸

  为您奉上有关的文章,请参考:
  鲁迅的脸
  
  最喜欢看鲁迅1930年9月24日照于上海的那张照片,半身,平头,偏侧,黑白,白色长衫,紧绷的肌肉,冷峻的面孔,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最好写照,也看出了他“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个性。用现代时髦的话说:酷!他的酷来自于横眉下面的眼睛,胡须下面的嘴。敏锐的眼睛,刻薄的嘴,令卑琐者无地自容。这张照片登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
  鲁迅的脸,很难看得见笑容,但内涵异常丰富。这张脸谱即使与全世界所有大文豪的脸谱摆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我们骄傲,五四以来有这么一张脸;我们痛惜,五四以来仅有这么一张脸。先生谈写作经验时,要人们去画眼睛,而先生的眼睛,是时刻保持警惕的眼睛,发出的是剑一般冷峻的目光,洞察五千年历史,穿透人的五脏六肺,令所有的政客和弄虚作假者心底胆寒;这是一张不买帐的老脸,又是一张不讨人欢喜的老脸。人世间所有的欺人的、骗人的、害人的面孔,只要被这老脸所及,都无地自容,自觉汗颜;先生的头是倔强的头,野火一般向上蓬勃的头发,站装的发型使人随时想到决斗的可能;野草一样茂密的胡须,显示着决绝的品性;先生的文字无一不显示了忧愤深广的内心。小平头的果敢,站装的好斗,小个子的精明,没有一丝一毫的世故和圆滑,他的文字是投枪,是匕首,是愤怒的历史,是颤栗的灵魂,有着前无古人的穿透力,他随意一瞥,即可洞穿人的内心。
  他的冷缘于周遭冰凉,他的酷缘于内心清醒,他偏偏看清了众生颠倒的世界,黑暗与空虚纠缠着他的内心。该看破的也看破了,该说破的也说破了,周边依然黑暗,他的呐喊只是孤独的闪电,瞬间的亮色很快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先生的内心太清醒,也太无奈,正是这清醒和无奈,造就了这张特别的脸谱。
  陈丹青从一个画家和学者的角度,在鲁迅博物馆谈论了他对于鲁迅的理解,他把那次演讲的题目定为《鲁迅的好看与好玩》,看上去似乎不顺眼,透露着对先生的不尊重,其实,这也是对先生的一种还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人们印象中的鲁迅形象进行了重新建构。“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末。法国人摆得出斯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一样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其实非常的摩登……”陈先生前几年出走清华闹得沸沸扬扬,他是大画家,是很有见地的大画家,对人的面相的捕捉极为准确。他这么比来比去,觉得鲁迅最有个性,最有骨气,最中国化,好比中国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冷的是外面的世界,热的是灼烫的内心。
  先生的热忱远胜于他的精明,先生的凝练远胜于他的儒雅,先生的深刻也胜于他的广博。先生文章的张力源于他人格的张力,先生的语言是体贴的,犀利的;是猛烈的,是厚重的;是辛辣的,是清醒的。至于先生语言的艺术特点,就连很不喜欢鲁迅的苏雪林先生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说:“鲁迅作品的用字造句都经过千锤百炼,故有简洁短峭的优点。……他的文字的简洁真个做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先生的嬉笑怒骂,即是漂亮的文章,先生的举手投足,也有回味无穷的力量。先生不愤怒则已,一愤怒即是暴风雨。如果说先生的不买帐来源于先生的品格,那么,先生的无所谓则反映了先生的责任与担当。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对年轻人鼓励有加,对落水狗痛打不已,对伪君子歇斯底里使其无处藏身,对世故与圆滑先生避之惟恐不及。
  满眼的黑暗,无法睁眼,满心的无奈,无法排遣。外冷而内热的形象,先生就像一座伟岸的冰山,下面蕴藏着即将喷发的岩浆。在无边的黑暗里,桀骜不驯的先生鹤立鸡群一般。先生的冷酷就是重重包围他的黑暗和构成这黑暗的世道人心。沈从文先生深谙鲁迅的为人与为文——他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样,从那一个黑暗而感到黑暗的严肃,……把希望付之于年轻人,而以感慨度着剩余的每一个日子了。那里有无可奈何的,可悯恻的,柔软如女孩的心情,这心情是忧郁的女性的。青年的绝望,现世的梦的破灭,时代的动摇,以及其他纠纷,他无有不看到感到……
  曾有许多学者指责鲁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这个结论似乎是正确的。但是,鲁迅所处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唤醒,而不是埋头建设。因此,鲁迅于人们纷纷忙着“立德、立功、立言”的背后,苦苦寻找“立人”的途径。人之未立,何以立德立功立言?因此,鲁迅先生的破坏,从更深的层面上是“启蒙”。而在没有启蒙或缺少启蒙氛围的国度,即处在蒙昧之中的建设只是一种漂浮而不触及灵魂的面子游戏。“怎么做”的前提应该是摆脱愚昧,是“不能这样做”,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建设之必需的意义。
  真正的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鲁迅不像传统的知识分子,以救世主的和眉善面出现在懵懂无知的芸芸大众面前。先生的意义在于启蒙,在于对现世的质疑,对传统的消解,在于揭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面纱,在于唤醒“想做奴隶而不得”者之精神。中国人缺少反思的传统,随大流,守规矩,中庸,大团圆,自私,认命,盲从,阿Q精神,对真理的排拒,这个时代,鲁迅的特立独行便是其意义。许多人指责鲁迅不够宽容,不像胡适那么绅士气派。鲁迅与胡适永远是两种类型的学者,现代学者喜欢胡适者多,崇拜鲁迅者寡。今天太平盛世,鲁迅似乎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们谈论鲁迅也是不合时宜的主动。然而,恰恰在众声和谐的时候,我们需要鲁迅,需要另一种声音,通过鲁迅追寻事物的本质,探究潜在的意义。好在《鲁迅全集》又出新版了,但愿不惟附庸风雅之点缀。
  鲁迅的脸告诉我们的,不是人世的风景,而是人生的真意。如果鲁迅的脸也构成人世风景的话,我们能从这风景里读出怎样的意义?透视先生的照片,大多是幽暗的,滞重的,沉默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照片的背后,先生又是呐喊的,他的呐喊在体制的重压下,又复归于沉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