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拼音标注,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辨别文字的吗?

如题所述

汉字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只代表语素。即使有些汉字不认识读音,他们也可以根据字体和造字方法来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汉语音标的发展历史来看,千百年来先后诞生了十多种音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读音,促进了汉语文献学的发展。

一、读音法

秦汉时期,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俗称“隶书”,可以说是汉字的一种转变。隶书以后的汉字和字形趋于稳定,在结构上与现代汉字差别不大,有利于快速书写,对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到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许慎花了多年时间编纂了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在《字典》中,他提出了汉字的第一个读音方法,称为“读音为法”。

二、直音法

东汉末年,一些学者在读音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直接调法。这是一个显著的改进,至少消除了一些导致混淆的问题。“读音法”就是用另一个读音相同的汉字来注释不知名的汉字。比如“损失”这个词就不常用,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把常用的“年”字放在它旁边进行语音发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直读法”也有其弊端,只有一个声音或对应一个声音的单词仍然很难准确地标记。另外,要正确掌握“直读法”,就必须掌握每个发音中的一个常用单词,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直读法,否则会造成发音混乱。

三、反切法

经过几十年的“直接调法”,一些学者逐渐发明了“反切法”。经过300多年的诞生,“逆法”在隋唐时期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它使用了1500多年,到现代逐渐被淘汰,对汉字的发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切法”就是把两个汉字的读音切成两半。第一个字符采用首字母,最后一个字符采用尾字母和声调。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发出另一个单词的声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8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第2个回答  2022-04-18
根据我国汉语学家对古代汉文字的考察发现,很多古代汉文字都是象形字,根据字的形状就能判断出字的意思!所以没有拼音,古代人也很容易辨别文字
第3个回答  2022-04-18
肯定是有自己的一套行动轨迹和文化习俗的,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辨别,通过形状来判断,通过字体来判断,也可以向周围人进行请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