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如何翻译?

如题所述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渊溪谷,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这句话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在文中的章节内容如下。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mò]之人(指四方各地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深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亦用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明白;切身体会过,才更懂珍惜。此句话放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要说明的意思是“你只有真正去学习了,才会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以此来告诉大家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劝学”的目的。

【更多】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8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翻译是:所以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

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翻译: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