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哪些现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题所述

尊老爱幼、书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5
在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实际上就是说没有了自己的脊梁。因为这个“脊梁”已经被自己“革命”革掉了。
医学上,现在西医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医疗市场。然而,当初很灵的西药的效用越来越不灵;新的化学药物越来越贵,副作用又那么的使人望而生畏。我们许多人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小孩子有点咳嗽打了几天吊针还不好,哮喘专家就说“要防治哮喘恐怕要治疗半年,还不一定好”;结核专家却说“要拍片透视要从结核上考虑不要耽误治疗”;此时您的囊中羞涩只好去了中医大夫那里,通过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土大夫”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吃了他开的两付中草药没有花几个钱竟然好了,等等等等例子很多。当这些人们关注中医时才发现中医人才竟然是那么的紧缺,即使找到了往往又那么的没有“名分”。要知道,由于中医学理论具有中华传统哲学的代表性,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所以传统中国的“以前”,不少有文化的人看过医书学过把脉,中医普及人才辈出,中草药也不贵又无污染,山中田野都有能采到。而现在,西医成了“正统”,中医却要用西医的“标准”来判别“真伪”“优劣”。在我们传统中医国度,西医多于中医。张仲景、孙思邈式的中医更难以找寻。然而,我们看到了中医医生在必要时也开西药,也向病人推荐或实施西医治疗方法,可见中医对西医药的一定意义上的认可和包容。而西医医生却很少有能辨证施治的。甚至在当今世界上对中医、中草药、针灸已经普遍认可并赞许的情况下,(相当一些中国的)西医医生往往仍是以蔑视的态度否定之。中医人才的培养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在近百年也真是历尽坎坷。随着传统文化被列入“另册”,传统艺术和传统戏剧的评价也“只能”用“现代”“科学”标准来判别。他们曾被分析的“难有是处”。首先,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别是从事传统艺术的人几乎一直在被“改造”的处境中。好不容易从民主革命中获得了“公民”的身份而“下九流”帽子却久久不能扔掉,后来成了“落后”“旧文化”“帝王将相”“封资修”的代表,直至文化革命被赶到“牛棚”,“命”被“革”到了极致。再看他们的艺术本身。以京剧等传统戏剧为例,五四时期被视为“旧文化”,要引进“新戏”对其“改良”。后来又说,成为“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天下,没有“工农兵”“革命英雄”,需要“改造”。近一些年又有人说“形式陈旧”“节奏太慢”“太传统没有新意”,出现用大布景“真实”、大乐队“与世界接轨”、大制作“气势恢宏”的说法。中国的传统戏剧到底是什么,反应怎样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戏剧的世界性到底在哪里?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是什么?外来艺术的引进如何才是妥当的?似乎连中国人自己都快搞不清楚了。那么京剧进课堂不被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传统文化经历了如此尴尬的一百年,处在如此难堪的处境中。中华文化的精粹无不处境惨淡,有人说书画不是“蛮卖钱的吗”?那么我要说,君不见那是当做文物而不是人们的基础文化需求了。
以京剧为例,在上世纪上半叶,虽然也经历了被否定的历史过程,但是仍然在众多传统文化的坚持者们(如梅兰芳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将京剧艺术大大弘扬了,为什么呢?而近数十年却为什么能长期维持这种尴尬的情况呢?除以上谈到的众多原因外,教育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教育。
五、失去传统文化的“新式”教育的反思 西方自然科学近几百年发展较快,使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此(但是其造成的各种“危机”前面已涉及)。我们的教育近几十年来就都是借鉴西方的框架来操作。
我们权且把它称为新式教育。这种新式教育在自然科学方面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显的促进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然而实践证明,我们对西方的教育并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却片面地将几乎所有内容和教育模式都西化。“文化”教育基本不能正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哲学。
即使从最基本的文字说起,秦统一以来的中华文字也得到统一。毛笔字近几十年来越来越被列入另类的“自学”课,其象形性已经有多少年不被作为教育内容,汉文仅是笔画的堆积而已。而且由于相同的原因,文字改革简化本身就对中华文字的象形性没有充分尊重。拼音一度被一些人鼓吹为不可一世的“方向”。中国文字的思维导向性和认识世界的基础联系性逐渐在被“淡忘”。初小以识字为主,却是以拼音为基础的。教育内容语文以写作为基本要求,不论什么文章通顺流畅为基本要求,中国的优秀传统经典文章的思想内涵不仅不能成为教育基本内容,相反还特别注重批判其“封建糟粕”,不“敢”肯定其优秀内涵,即使选部分文章作为课文,也多是那些“情”“景”文章,也是以文言翻译、语法分析、结构考证为主要教学目标。特别是经过“文革”,传统文化的综合式的认识论甚至作为“迷信”和“伪科学”自觉和不自觉的被批判并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谈传统在相当大的多数“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不识时务”。
在五、六十年代以前,还有相当一些具有优秀传统思想观念的老教师,他们尚能以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影响着后代。到了后来,这种无形影响被政治运动完全消灭。文化的“革命”走到了极致。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这场浩劫之后,曾经保留的一点传统教育理念已然荡然无存。新的改革开放中就体现了国人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害的能力显著下降(或者说几乎完全丧失)。教育上急于求成,竞争成为教育的主题。“天才”的需求成了教育的目标。教育中重视英语教学与轻视汉语教学形成的反差,使得一代一代的国文能力下降。更不要说要继承的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什么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丰富,按照一般规律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以西式分析方法为主,这样的语文课却使不少小学生和中学生感到厌倦。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的师资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出来的。
近年来的“三字经”“弟子规”及“论语”等经书选句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热”起来。要知道六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几个背过他,学过他。因为他和其他传统经典一样,在几十年来都被作为“宣扬反动落后”的“孔孟之道”受到鄙视和批判。因此说这类教育的社会基础性已经受到极大破坏,是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里再重点说说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艺术课以音乐(实际上绝大多数仅有西方声乐)为基本内容(实际上体育课同样也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习课堂,这里不多叙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联想思考)。尽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仍然长期地几乎完全地被排斥在基础教育内容之外。在中国人自己孩子的艺术课上,却长期以西洋声乐为主。诚然,西洋声乐有其很特别的长处,但是他只是艺术的一个方面,更何况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百花盛开历史悠久有特别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基础科教育内容呢?近年来,教育改革给予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较大的选择权,甚至在人大通过了京剧进课堂的决议。表面看,这样似乎可以任由教师选择传统艺术,但是几十年的教育习惯,师资配备、及认识上的惯性加上传统艺术人才的缺乏,大部分学校不可能“愿意”和能够执行像“京剧进课堂”这样的决定。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就有这样的奇怪却见惯不怪的现象,即一方面缺乏此类
师资,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各地方戏曲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往往由于戏剧的不景气、剧院团的不景气的原因在“名额有限”的名义下而就业之门。他们一身传统艺术本领不管怎么优秀也“没有资格”为基础教育服务,甚至不得不改行。 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层层管理措施使所有学校“步调一致”,许多教师明知此中误人子弟,却无力回“天”。尽管学校从来没有小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社会上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一贯否定,即使有家长重视对幼童施以优秀传统教育,一进学校就被教育环境本身几乎全盘否定。一年级就使学生“明白”竞争是他的人生使命,老师受奖金、评职称、评名次的“逼迫”而歧视和驱赶“差生”,学生进校就进入了一个你死我活的拼杀战场;讲“仁”花费时间帮助后进就被视为“傻”;成绩好将来可以高人一等;将来的享受就是现在的分数;为分数,为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等观念已经自觉和不自觉的被教育行为本身(而不是教育文件或一些课文内容所说的那样)潜移默化的成为教育核心。分数就是为达到最终的“利”的阶段性目标,“利”高于“义”,见利忘义往往被称赞为“聪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不停歇的“批判”,一代一代懂得“礼”“义”的越来越少。不认义只认“益”(利益)。“无礼”“无义”却似乎要成为风气。因为他们有很“充分的理由”——争取个人的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而“义”却是倍受批判的“落后”和“反动”。您注意过吗?在不少地方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往往不是中小学生。尽管“孝顺”作为一种美德始终在民间受到颂扬,岂不知“孝”这个观念,在近一百年来的各个“运动”中也往往是被视为“封建卫道的基础”,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尊长”与“爱幼”有极大落差也就不足为怪。老少都是“平等”的法律概念,竟然成为不尊老的借口,竟然和尊老的道德风尚发生矛盾?如果“自由”被最大化到极致,就是道德的沦丧以及无耻无义“受法律保护”;中国许多优秀传统道德观被认为是思想“落后”“保守”;没有廉耻竟然被法定为是冠冕的;讲廉耻越来越“不好意思”了。实际上这就是“道德危机”,也是西方文化的缺陷和糟粕以及片面解释西方文化所导致的后果。
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片面解释和对东方文化的盲目排斥,导致教育的根本——育人——即道德教育的失缺,致使教育界曾可笑的提出“素质教育”口号。难道此前的教育就不包括“素质”吗?教育本身难道不就是在进行人的素质的提高这项人类灵魂的工程吗?此口号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教育体系的素质在急剧下降。这些年来“创”出的“新”口号越来越多,而效果越来越小,谁都想增加点新口号,似乎这才是体现了教育的“改革”和被“重视”。这实际上仍然是西方哲学的“分析”特点被滥用的表现。比如“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换成“德智体美劳”何苦啊?!提出此口号之后学生的“劳”是如何体现的呢?现状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素质没有了岂有“美”哉?
中华文化经历了与西方文化的历史冲突,经历了各种“革命”洗礼长期以来处境尴尬,这个历史过程有相当程度的人为冲动性和盲目性。近数十年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医、京剧和传统戏剧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自己的主流舆论压抑中艰难生存。时至今日人们开始觉悟。但是毕竟多年波折,使我们今天想解决这个问题时显得题目太大无从下手。
试想,传统文化落到这样的地步,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京剧能有好处境吗?正因为是这样传统京剧从来没有哪一出戏被主流媒体称为“经典”,而.........。说明至今对优秀传统仍然是“敬而远之”,仍然对左、对文革心
有余悸怕沾“腥”,怕被定性为“不革命”,因此京剧进课堂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只可能是只治标不治本。
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应该从教育下手。
六、措施设想-----从教育着手为民族根本之计

人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的。一个伟大的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就是它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百年多来的沧桑磨砺,处境尴尬。也是今天人们广泛担忧的“信仰危机”之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急需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慎重、全面、深入的整理,尽快的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问题全面提到议事日程。抓紧对西方文化的准确诠释。无论是科学、教育、卫生、文化、艺术,还是法律、制度等各方面都要认真检讨。这是一个艰巨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

一、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例如“四书五经”等典籍以及“三字
经”“弟子规”等进行梳理,包括剔除糟粕和准确诠释。开展全民族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可以看到,这种工作现在已经进行中,但是似乎有点扭扭捏捏。既然是国之根本,为什么不能像八十年代初普法,像本世纪初宣传奥运一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大张旗鼓地普及性宣传。根据全国各省各地方不同情况,实行宣传年宣传月和宣传周的措施。

二、进行全国性大讨论。对照传统文化和各方面的实践进行群众性建议建言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统对国家经济、法律、制度等进行认真地考察,各级人大进行汇总,科学决策,从制度这一根本性环节保证我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得民主民生民权的落实更符合现实国情。

三、决不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当做产业,它是社会的基础部门。把国家投入教育的资金与其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分离并给予优先作为保障。首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养。

四、教育界首先从基础教育入手,初级小学可以不设英语课,设国文课。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列为教育主要基础内容。

五、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基本应知内容椮入基础教育。使中华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哲学以中医学为依托深入人心。具体将“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辨证施治”及中医“四诊”的基础知识作为基本应知要求,使医学保健知识从幼年就得到普及。

六、基础教育将音乐课改为艺术课,教师从各艺术院校选拔。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更多的传统戏曲、艺术院校,而原音乐学院、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就要有所改变。

七、“戏曲学院”改为“传统艺术大学”或“传统戏剧、曲艺、艺术大学”。也就是说各地方也要考虑设立相应的艺术院校或在已有的院校设立相应的专业,将中国民间各种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各其他传统戏剧、地方传统民间说唱等等特殊艺术种类)全部收入教学研究范围并不断培养人才,这些人才又可不断输入各个基础教育学校培养更多的民间艺术继承者和创造者。这样还怕民族传统艺术失传吗?(这个内容在《戏曲学院能不能这样办?》中有较详细见解和措施建议)
八、不仅师范大学包括普通大学设“国文”以及“中华传统艺术”课为学生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近期应当大量培养此类专业人才。

这些措施实在是普通机构所不能做到的。在这里只好敬请认同这些思想的戏友朋友们、老师们、大师们甚至我们文化界文艺界的人大代表们,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能使这些建议有几分之一的实现也是为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做了贡献。但愿大家一起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高效的、实质性的、稳定的、全面的继承和宏扬。
由于知识浅薄,但愿以上的话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致以真诚的协议。 《试谈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戏曲院校新的历史使命—— 一个并非仅是为了戏曲院校学生就业而产生的的设想》一文在前面,欢迎朋友们检索阅读指正。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变成全社会的行为91等内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