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坊七巷的作文不带介绍400字

如题所述

三坊七巷
那条贯古今,串未来的长廊;那条莹莹光无尽的长廊。
——题记
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在泥泞的路上,心里不由得有些阴霾:三坊七巷,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徘徊在这条似乎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街上呢?疑惑与不理解的思绪溢满了整个心房。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撑着伞走路,雨丝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打在脸上。冷冷清清的马路,载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载着我独自的沉默——为什么他们的心充满喜悦?拐过一个转角,却忽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修复过的街道,竟是如此清新、明亮。
跨过那个大门洞,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我慢慢地走着,抬头看那火红的大灯笼挂在二楼房间的窗前,与竖立在巷口的电线杠子打着招呼;老字号的店牌端端正正地架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房梁上,正眯着眼睛望着对面的奶茶店。我似乎看到,在两者眼神交际的那一瞬间,天空中擦出了古与今的火花;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蹒跚地走向“刻板印书”的雕塑,伸出那只胖嘟嘟的小手,轻轻触摸着,随即“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雨渐渐小了,我们沿着宽达十几米的石板路向前,认真品读着右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衣锦坊这片房子已经拥有252年历史了,当时房子四周是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墙上方的雕塑生动形象,一组“吴刚嫦娥”,一组“张生红娘”,这曾让住在这里的欧阳家族骄傲了很久很久。衣锦坊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水池塘之上,在轻风细雨之中,闽戏就在这里飞翔着。
不知不觉间,我站在了文儒坊前,细细聆听,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达官鸿儒谈笑往来的脚步声,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听见《陈若霖斩皇子》的声音,仿佛看见当年李鸿章在这奋笔疾书,写下“冠盖今螺渚,诗书古颖川”的楹联。
光禄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吉庇巷一起被辟为马路,其旧貌已是现代高科技不能复原了的,于是带着一点点失望,我转过身子,往回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郎官巷,那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老人的居所。那居所在当时看来,颇具现代化:门斗两侧山墙紧连着侧墙,突出了其门面排场的气氛;走廊、栏杆上的花纹也均为民国时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纹饰。
出三坊七巷向左拐,在那条最先被改建成马路的地方,还存在着两个名人深深的脚印。林觉民、谢婉莹,这两个闪亮亮的名字,都出自杨桥路17号。在那“风光月霁襟怀”之间,在那“红紫青蓝白绿黄城”之里,无不洋溢着谢家人对自己居所的热爱与赞美。这些就是冰心奶奶所眷恋的老屋,所眷恋的回忆吧。
也许是在这喧嚣的大城市里生活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感觉到寻找那纯净的一小方土地好难好难;也许是沉浸在繁忙的生活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对福州城的热情,以至于没有发现,就在市中心的这条长廊可以让疲倦的人们重新获得对过去的悸动与沉醉。
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慢慢地品,慢慢地在细雨中,回味着。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在这条时光长廊里,我沉醉了。

我的家乡福州,是一座安逸的城市。街上少见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推开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木门,都会看到老人和旧物安详地融为一体,即使是远游的年轻人回到这里,原先浮躁的心境也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在平和的悠闲中,福州就这样悠悠地走过了2200年的时光。
在这城市中,有一片古老的街区,它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三坊七巷。
今天,我来了。行走在灰白相间的石路上,天正下着绵绵细雨,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脸颊。深深的街道上载着众人的微笑。我沉默了,在这悠长的巷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家?
拐过街脚,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画面,清晰,而又明亮……
跨过那扇大门,仿佛进入了无与伦比的长廊。青石板路面,灰墙白檐,翠竹掩映,踏进这里,会让人觉得走进时光的隧道。我静静地走着,抬起头,望见了无数个火红的灯笼挂在屋顶上;“老字号”的小吃门牌端正地架在房梁上,对视着前面的沙冰店。这时,一位妇女照下了可爱的女儿和石人合影的相片,顿时,我感到了古与今的火花在耳边“嚓嚓”地起伏着,我想,这一刻,会永远存留在人们的心中,那张相片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美好的结合。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我驻足望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精雕细刻的建筑——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这个曾经记载了无数或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故事的坊巷也伴随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我信步走进了第一座坊——衣锦坊。从看到它的第一刻起,我就钦佩它,敬仰它:那具有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历经了风吹雨打,依然坚硬如铁;墙上的雕塑,生动、逼真。瞧,一组“张生红娘”,一幅“吴刚嫦娥”,栩栩如生。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澈的池水上,闽戏就在这儿尽情地载歌载舞。
恍惚间,我听见了几百年前学子的欢声笑语,还听见了他们的琅琅读书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勤奋读书的场景,是文儒坊啊。清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进士张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都在这里安居过。在这个文儒坊中,呈现的不仅是一座古意浓浓而又富有魅力的街坊,还向我们展现出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给予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杨桥巷,如今繁华的杨桥路,却有一处幽静的
去处,就是林觉民烈士的生前之处,又是伟大的作家冰心的成长之地,难怪,冰心会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着生动的描述,深情地表达出自己眷恋出生之地的感情。不远处,更有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就有海外作家将它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绝唱相提并论,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神秘,和几分悲情。渐渐的,美丽的杨桥巷已成为了我脑海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
不知不觉,游览了一个下午。我漫步在这条石板小路的长廊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单纯与静谧,朴实与深沉,是大都城市无法媲美的,足以使人陶醉在其中。它,连接古与今,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值得让人慢慢地细嚼、品味。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条莹光无尽的长廊,这个闪耀着福州人民智慧的地方,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就是养育我,熏陶我的故乡啊 ,它似一枚明珠镶嵌在海西的大地上,熠熠生辉。那璀璨的光芒,闪烁着历史的繁星,那点点繁星映射着今天的辉煌!我们在一天天充满活力地成长,故乡在一天天的变化,但永不改变的是我们心中那对故乡的眷恋,我们有可能是一代的过客,故乡就是我们心灵的客栈,思想的港湾。
从五星红旗升向旗杆的顶端时,那一刻,我们深知,我们的根已深深地扎进故乡的大地。我们也深知,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建设故乡,是我们的责任;成为祖国的栋梁,是我们执着的信念!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中国!

金秋十月,我和同学踏上了三坊七巷之旅。
三坊七巷经过几年的修缮,已经恢复了从前的古色古香:白墙,青瓦,朱门,镂空的窗子,精致的石雕,幽静的庭院,一百多年前的玉兰树依然吐着芬芳,院中还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走廊。人们在这自然的环境中生活,该是多么惬意舒适啊。
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其中的民俗文化展览。许多屋子前面的铜雕像就是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的身份、动作、神态各异:有学者,有工人;有的埋头使劲推磨,有的屏息凝神,捶打铁器。看这一座,一个老板模样的人盯着账本,是账目不对吗?旁边一个小伙计恭敬地端茶送水,脸上堆笑,心里肯定很紧张吧。
走进展馆,里面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有“民生器物”“商贸百业”“婚嫁礼俗”等不同的主题,展示旧时福州人的生活。这院子里横着一把40公斤重的铜刀,还有一双厚厚的铜靴。我想,能举起这刀穿上这靴的人,一定是个力大无比的勇士!能拿着这东西练武,厉害呀!
劳动工具屋里放着几种“稀奇”的东西:犁、耙、磨。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人们穿着蓝短褂,扎着白头巾,边推磨边唱歌,还热情地招呼我:小姑娘,一起来帮忙吧!这是民国时编草鞋的工具,用它打出的草鞋,穿上是什么感觉呢?
再看看这里,这是过去女子的衣服,上面精细地绣着花鸟图案。穿上这美丽的衣裳,姑娘们是不是也会叽叽喳喳地比较谁绣得更好呢?啊,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
走在这韵味十足的南后街上,我想起了小时候。以前去上舞蹈课时,总会经过三坊七巷。那时南后街可热闹了,街两旁密布着商店,店主的叫卖声,人们的讨价还价声,音响里播的震耳音乐,融合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市井音乐。但,我觉得它蓬头垢面,太商业化了,完全闻不到墨香。说到三坊七巷的修缮,真得谢谢政府,他们按照当年的模样,对它精心维修,使它文化气息更浓厚了,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显得别有情趣。我想,它应该也为自己变美而感到高兴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