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到清朝教育体制内容的改变

如题所述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所说的“学在官府”,周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而以官学最发达。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郡国学校和校、庠、序等。另外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并存的。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官学是衰颓的,只有个别朝代或个别地区的地方学校短期内比较发达。
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等等。通称“六学二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
宋代,基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值得一提的是民办学校“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元代中断科举考试八十余年,教育上成就不大。元代的书院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元代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便于与世隔绝,自由讲学。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称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机关。明清两代,书院教育仍有发展。另一方面,自元代至清末,官方对书院控制日趋严重,加强了财政,思想上的监督。允许书院推荐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使官学、书院、科举逐步一体化。书院失去了宋代书院的本来特色。清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创办书院,至此,书院开始从幽静的山林项中心城市发展,各省相继建立了书院,直隶保定的莲池书院便建于此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4
先是举荐最后到科举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