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么抠门?

如题所述

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看似只是“抠门、小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你内心潜在的心理模式;你与金钱的关系,其实是你与自我的关系。
金钱象征着人的欲求,不舍得花钱的你也无法直视内心的需求,无法听见内心自我的声音。
很多人对金钱的障碍,表面上看是金钱观的问题,但深入了解与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最终还是回到了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上。
让我们从一个案例来好好分析一下你与金钱的关系:你为何不敢为自己花钱?
A子出来工作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工作能力不错,公司给他的薪资待遇也还蛮高的。
按理来说,单身、父母也还在工作、家里也没有其他负担的他生活水平应该还不错,但他的同事发现共事这几年来,A子的生活总让人觉得很局促:
从入职起便一直在穿的那两、三套衣服,那个身上有挺多坑坑洼洼的保温杯据说是他从大学一直用到现在的;
在他的工位上,除了办公用品外只有一盆小绿植,都是公司同一配置的,这三年来很少看到他有为自己添置什么新的东西。
公司里的年轻人总会叫个外卖,喝几杯奶茶,休息时约着去聚个餐,而A子很少参与其中。大家都称赞他节俭,但A子心里知道,其实他们心里想的是抠门。
在读大学时,A子的抠门也是在他们年级出了名的,大学四年几乎没看过他穿新衣,在食堂吃饭,一般点一个菜,素菜里混着点肉或鸡蛋的那种,他说这便是荤素都有了。
他性格还挺温和的,一开始同学有聚餐会叫他,但到了付钱时,原本是大家伙平摊,但A子坚持说自己没吃那么多,只付了自己该付的。
虽然是事实,但大家都觉得好尴尬,有了几次后同学们便渐渐地不叫他了。大学四年里,A子与同学都是表面交往,即便是舍友也都是维持和谐,没有哪一位是他交心的
其实,A子并不是经济条件很差,他的爸爸是副主任医生,妈妈是副护士长,工作虽然忙点,但从来没有在物质上缺了A子什么,或是在A子面前哭穷。
父母很不明白,不是说浪费就好,但实在是看不下去A子这么节俭的模样,也担心儿子这样子将来会找不到对象。
而A子也蛮在意自己的人际状况的。虽自己小有积蓄,却从来都不敢对自己好一些,无法说服自己享受人生,买一件新衣,尽管已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支出,但每次看到那些支出时,内心总会涌现巨大的恐慌感和强烈的负疚感,所以即便是要忍受孤独,他也不愿在人际交往上多花钱。拥有得很多,但他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是空的。
一位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的人,却让自己过得很拮据;一位拥有着还算富有的积蓄的人,却总觉得自己两手空空。
A子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文学作品里的“守财奴”形象,例如《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在《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他们守着的钱财,是在守着心里的安全感,而与拥有不菲的物质财富相反,他们的精神上却依然有强烈的匮乏感。
有条件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却不敢或不愿;生活实现富足,但精神上却依然贫瘠。内心的空洞,我们总习惯地向外界索取,源源不断地来填补。
A子、“严监生”们便是用获取并守住金钱的方式,来换得内心的踏实和稳定,来取代内心爱和关注的缺失。
在A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矛盾和反差,也看到了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家人也无法理解的无助和孤独。
在他的“铁公鸡”情结下,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空虚与缺失。而这往往需要链接到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
A子出生的时候,正好是他的父母事业的上升期,妈妈匆匆休完产假后便开始上班,在医院里三班倒,忙得昏天暗地,而爸爸则几乎生活在手术台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手术。
所以,担负起照看A子的是奶奶,一位操劳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妇女。虽然也有请了一位住家阿姨帮忙,但A子大部分的时间是与奶奶相处的。
“不能浪费!”奶奶常常跟A子说,爸妈不回来吃饭的时候,奶奶会叮嘱阿姨不用煮太多,煮个汤,炒个菜再搭点肉就好;
A子印象中小时候家里总有点昏沉沉的,因为房子采光不是很好,奶奶白天也不让开灯,所以常常给人暮色将至的感觉。
每次A子妈妈或爸爸给A子买新衣服、新玩具或是带着全家人一起到外面吃饭时,奶奶总不是那么开心和享受,嘴里念叨着:“真的是,费这个钱干嘛,家里不是备着菜嘛!”
也会呵斥妈妈浪费钱,让妈妈把东西退了。并且,每当年幼的A子哭闹着要找爸爸妈妈时,奶奶都会这么说:“爸爸妈妈要上班赚钱养家呀,你要吃好吃的、要新衣服、还要新玩具,你以为养你不费钱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