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恍然大悟?

如题所述

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这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在朱元璋的眼中刘伯温能文能武,而且为官刚正清廉,他是一位千古能臣,更为厉害的是刘伯温往往能够未卜先知,之前向朱元璋提过的建议,后来发现都很有用。

而在民间,刘伯温的形象则被神话,百姓想要以此来表达对刘伯温的崇敬。刘伯温的父亲就是一位会卜卦算命的人,村子里有人丢了猪羊狗经常会有人问他,很多时候他都能够帮助找到。刘伯温父亲有一点非常可贵,他非常重视刘伯温的教育问题,从小就让刘伯温读书还特意将刘伯温送到名校,拜访名师学习。

刘伯温读书确实厉害,12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在那个时候可谓风光无限,后来的李善长也只是一个秀才而已。年轻时候的刘伯温一心想要为大元效力,他心中有儒家的正统思想,可是元朝腐朽不堪,根本没有重用他,刘伯温大力围剿起义军方国珍等人,效果非常显著,却遭到了元朝权贵的排挤,无奈只能隐居教学为生。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他用人的能力有多厉害。汉高祖刘邦就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汉高祖很会用人,所以他才打败了项羽,而朱元璋也与刘邦一样具有很强的驾驭人才的本领。

刘伯温受朱元璋邀请成为谋士,他平日沉默寡言,一旦开口必中要点,对整个时局把握的非常完美。陈友谅60万大军举国来攻时,身在南京的朱元璋惶恐不已,手下的将士顿时没有了往日的雄风,有些人希望与陈友谅讲和,甚至还有不少人主张向陈友谅投降,只有刘伯温力主与陈友谅决战,而且要求朱元璋斩杀投降派,结果大胜。

面对陈友谅来攻时,朱元璋三面受敌,刘伯温向朱元璋提议暂时向张士诚和元朝投降称臣,此举应该说是避其锋芒,避免多线同时作战,为上上策,然而却遭到了一些不明事理将领的反对,刘伯温因此被赶回了青田,事后朱元璋还是采取了刘伯温的策略,只好将他又请了回来。

刘伯温在与朱元璋相处的过程中,早已经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他知道朱元璋建功立业之后必定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于是刘伯温多次向朱元璋请辞告老还乡,可惜最终他还是没能走掉,1375年,病重的刘伯温喝了朱元璋命胡惟庸送来的御赐良药后死了,很显然刘伯温的死于朱元璋脱不了关系。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遗书,他让儿子好好收藏起来,而且告诫儿子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要拿出来,等到朱元璋死后再拿出来给后世之君,可惜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市面上就流传着刘伯温藏有天书的说法。1398年即刘伯温死后20多年,朱元璋闻讯后让锦衣卫搜查,最终找到了那份所谓的天书。

当朱元璋打开这份天书时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天书竟是刘伯温的遗奏,他生前不敢向朱元璋上奏,死后才留下了这份遗奏,上面先是对朱元璋夸赞了一番,后来又指出朱元璋执政的4大憾事。

第一是说朱元璋刚愎疑猜,刘伯温死去预料许多开国功勋必先死于朱元璋之前。第二是说朱元璋制作的法律和刑罚太严格,对大臣和百姓来说都非常害怕,这样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第三官吏俸禄太低,明朝初期官员的俸禄在整个封建王朝中都是很低的,官吏不贪就无法生活,这样下去,一旦朱元璋死后,贪污腐败之风必然重启,而且更加严重。第四藩王可虑,刘伯温在死前就预料到藩王拥兵自重,以后肯定会造成祸乱。

以上这四点是刘伯温活着的时候就想要向朱元璋上奏的事情,可是他担心朱元璋会听不进去责怪自己,刘伯温没有敢说,而且留在死后才公开的。从后来事情的发展可以看出,刘伯温的这4个观点完全正确,朱元璋看后恍然大悟,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不久之后朱元璋就死了,朱棣起兵造反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朱元璋杀害了很多的功臣之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些功臣根本没有反叛自己的心思。
第2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朱元璋一直听说刘伯温家里藏有天书,后来被他派人找出来之后,看了里面写的内容,全是刘伯温对自己的劝诫以及刘伯温的推算,所以他才恍然大悟。
第3个回答  2020-12-02
朱元璋后来恍然大悟是因为他觉得他把有用的将领都杀光了。朝廷已经无人可用了。这才是最危险的。
第4个回答  2020-12-02
失去了自己的太子。朱元璋在失去了自己的太子之后才恍然大悟,认识到亲情最为重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