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湘军人物,有哪些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曾国藩,任何一位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确实,曾国藩身上的“名头”太多了,如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等各种“家”,更是晚清中兴名臣,有旷世救国之功绩,身后更是谥号“文正”(乃文臣第一谥)。曾国藩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值得后人学习之优良品质就更是不胜枚举。他生前留下的家书、日记等文字,不但成为重要史料,更被后世之人用作为人处世之标杆。

曾文正公一生可以歌颂之处太多,笔者只能摘择其中之一与读者朋友共勉之。一起学习一下,曾国藩逆流而上之精神。

成功之路总是荆棘密布,尤其是对于出身平平之人,荆棘之利则更为甚之,这也是世间能够达到“成功”之成就的人,如此寥寥之原因。然而,曾国藩用亲身事迹为我们后人诠释了,普通人能够成功所需具备的各类品质,而众多高贵品质之中,又以锲而不舍,逆流而上更为第一要义。

图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以及各类文字自述中,都说自己天资十分一般。这话并不全是谦虚,曾国藩一生之经历以及为人处世之风格,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老人家确实并不是一位头脑思维十分敏捷之人。比如说,这科举第一阶段——秀才,他就前后考了七次,前六次都是他父亲和他一同赶考,父亲并非是陪考,而是父子俩同上考场。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落榜,但是他的父亲曾老童生终于脱胎换骨“高”中秀才。

对于曾国藩来说,父子俩总算有一位考上了,多少是个安慰,但是让他比较受打击的是,他的试卷竟然成了反面教材被公布于众,主要问题是文理浅显,供今后考生们参考以引以为戒避免之。这让曾国藩自尊心倍受打击,但是曾国藩那股子愈挫愈勇的劲头,这会儿发挥了作用。

曾国藩清楚雪耻唯一出路就是成功,这一次曾国藩在原本刻苦用功的基础上,又积极总结以往学习之法的不足之处。他发现,自己之前学习多为死记硬背,事倍功半效率极低,且不能掌握精髓,所以,曾国藩积极改进了学习方法。茅塞大开的曾国藩果然不负众望,在他人生第七次秀才考试中,终于拿到了“秀才”资格文凭。通晓其理的曾国藩似乎一发不收,在次年举人考试中,又中!看过《范进中举》的朋友都知道,中举难度系数很大,曾国藩居然来了个“连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图2 科举制图解

上文是曾国藩科举之例,终于顶住各种压力,以一个漂亮的“连捷”来一雪前耻,所以人之潜能往往就是在迫于压力情况下而迸发出来。下面这个例子更能说明这一事实。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最大之功绩就是创立湘军,并且帮助清政府剿灭了太平天国,又让大清王朝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曾国藩创立湘军之初是何等之艰难。

咸丰皇帝上位伊始,大清王朝就是内忧外患之局势。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本就是广西地区一些百姓因受到“邪教”蛊惑,组织的民间暴乱而已。出人意料,竟成燎原之势,“邪教”组织愈发壮大而不可收拾。咸丰二年之时,太平军就席卷广西而进击两湖,而且开始东转大有侵袭江南之意。由于国家正规部队绿营兵战斗力低到能让人下巴着地之程度,基于根本无法有效抵御太平军之客观事实,咸丰皇帝决定效仿其祖父嘉庆皇帝发动地方团练以挽回颓势。此时,曾国藩正因母亲去世在家丁忧赋闲,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提名以在籍侍郎之身份组织地方团练,配合地方军队剿灭太平军,当然,同时被皇帝点名的官员有三十几个之多。

图3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起初,曾国藩对咸丰皇帝的旨意并不“感冒”,原因是曾国藩对咸丰皇帝是比较失望的。原本,咸丰皇帝御宇之初颇有焕然一新之风,曾国藩更是对这位年轻皇帝寄予厚望,认为新皇帝可以一改道光朝之沉沉暮气,没想到,咸丰皇帝三分热血之后便也说多做少。曾国藩大有不再“伺候”之意思,因此接到谕旨曾国藩并没打算出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