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这个词指的是什么

天下这个词指的是什么

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过,也有不同的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天下。是语境可以不断扩展的词。天下之概念,伴随一定的秩序原理,就像自己的欲望广阔无边的宇宙观。词语释义1.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时六国悉并于秦,天下一统。”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又当定陵镇静,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间,留贤在野,怨咨不生。”2.人世间、社会上。《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载敬堂》:“一座通天下;三时际臆间。”3. 全世界、所有的人。4.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5.自然界、天地间。天下天tiān(1) ㄊㄧㄢˉ(2)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3)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4) 气候:~气。~冷。(5) 季节,时节:冬~。(6)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7)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8)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9)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10)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下xià(1) ㄒㄧㄚˋ(2)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3)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4)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5)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6)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7) 使降落:~半旗。~棋。(8) 进入:~海。(9) 投送:~书。(10)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1) 谦辞:在~。~官。(12) 颁布:~令。(13) 攻克:攻~。(14)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5) 用,投入精力:~工夫。(16) 退让:争执不~。(17) 做出判断:~结论。(18)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9) 用在名词后边(a.表示在里面,如“心~”、“言~”;b.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20) 用在动词后边(a.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b.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c.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1) 少于:不~二百人。(22) 动物生产:鸡~蛋。中国概念中国的天下概念,指被中国皇朝的皇帝主宰,在一定普遍的秩序原则所支配的空间 依照汉代之华夷思想表示天下的概念图。 。为天下中心的中国王朝直接支配之地域,被称为“夏”、“华”、“中夏”、“中华”、“中国”等,与周围的“四方”、“夷”等的地域作区别。不过,若这些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则,她们就被认可和接纳周朝时. 周王在中国的中心统治,而周边的异民族包围华夏的土地。所谓“万邦”,是代表“人民”和“疆土”的关系,异民族的人民包含华夏的人民,华夏疆土中也包含着异民族的土地。周王根据天命,“接受”和“认可”这个“万邦”。周朝的后期(春秋时代·战国时代)时,周朝的封建诸侯向外发展,对国内和周边地区作政治支配和同化。同时,异民族亦被周封建,成为了诸侯大国。以许多的封建诸侯国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把黄河流域作中心的“中国”概念也扩大。《左传》《国语》等历史书,开始使用“天下”一词。周朝、秦朝支配的地域及政治被一元化合并,作为与现实政治世界对应的地理概念“天下”,也明确发展。秦之统一是“天下之统一”,中国所谓的“统一天下”,也就是中国的扩大。汉朝建立,这个“中国等于天下”的概念被现实的册封关系影响变貌,册封下,将周边诸民族包含在内的“天下”概念形成了。所谓册封,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缔结为君臣关系,根据这个关系,周边国家的统治者统治下的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则。南北朝时代,中国内部同时出现多个皇帝,天下的政治陷于分裂。隋朝时代,天下又再一度统一,此时帝国的强盛达到了历代的辉煌,突厥北方的游牧民族尊称隋文帝为圣人可汗,周边的国家源源不断的来帝国朝贡,使得帝国成为了天朝。唐朝时代的皇帝唐太宗被各个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称为“天可汗”。怛罗斯战役,是中华帝国与西方比得上对等实力的伊斯兰帝国阿拔斯王朝的一场交锋,唐朝与以前的秦汉帝国不同,在那时天下概念里,已无像匈奴一样的对等国家存在。然而到了宋朝的时代,北方出现辽朝、金朝、西夏等强大的王朝,宋朝被压迫之下,与北方的帝国们系结了虚拟性的血缘关系(譬如像宋称兄,辽称弟一样的外交关系)。同时期的高丽等属国,都采取臣属于两王朝的形式,天下完全二分。有空前绝后的支配领域之蒙古帝国·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不过,在元朝的统治中,政治上有南人(原本南宋的人民,江南的人士)和汉人(原本金朝的人民,华北的人士)之别。此后,明朝以靠近秦汉帝国的理念形式统合“中国”,“天下”之概念大致上和以前的概念同义,不过多了向世界扩张的想法。明朝末期,发生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儒教思想也发生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认为《大学》推崇的“平天下”不过是叙述治国,天下的次元并不通用,因此批评程朱理学。另一方面,明朝的灭亡和原为夷狄的清朝支配中国之现实下,华夷两方的反转也大大地影响了“天下”概念。同时代的顾炎武就叙述,“亡国”不代表“亡天下”,就算作为夷狄的清朝统治者成为皇帝,中华文明的天下也能继续维持。这样,对“天下”概念的讨论和批判增加了。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帝国还能成为“天下”的中心。被视为由中国皇帝主宰的华夷秩序理念,与册封朝贡国来维持外国关系的“天下”概念,于1793年,在英国的外交使节乔治·马戛尔尼被派遣到中国的时候开始变化。乔治·马戛尔尼期盼按照欧洲外交的主权平等主义与清朝缔结贸易条约。不过,清朝的乾隆帝表示中国“地大物博”,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不久进入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败北的清朝与英国等国缔结了单边的不平等条约。不过,清朝单方面向民众表示,这是皇帝恩赐各国。于是鸦片战争后,清朝在欧洲各国威胁下,依然打算捉住“天下”的概念。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法国不满清朝不变革其外交姿势,于是一起发动第二次鸦片争,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在那个条约内,列明英法是“自主国家”,赋予与中国有同等地位。这个结果,清朝不可能继续按照以前的华夷秩序与欧洲各国进行外交,于是重新设置总理衙门进行对欧洲外交事务。因为欧洲各国按照主权平等主义形成了近代外交体制,采取对等国外交的形式,令到一向以华夷秩序作准的中华帝国外交体制慢慢崩溃。现实中,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朝鲜从此脱离册封关系,基于册封朝贡的清朝外交秩序告终。“天下”的概念也受到影响,以前的华夷秩序全变貌了。19世纪末期,清朝驻英国大使薛福成将区别中华和夷狄的“华夷隔绝之天下”思想,改变成中华和外国维持对等关系的“中外连属之天下”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