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他的考场叫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科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详细介绍如下:

1、起源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最早设立的是九品中正制,随后在唐朝时期逐渐演化成为有关官职任命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直到元朝,科举制度完全建立起来,并且一直沿用至清朝晚期。整个科举制度历经了千年之久的时间,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考纲

科举考试内容非常广泛,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主要考查儒家经典和礼制知识,而会试则更注重考查文学和诗词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会涉及到国史、地理等知识。科举考试所设立的考纲非常严格,形式上也十分复杂,需要考生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多道考题,考查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3、影响和意义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世界上最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考试制度,不仅能够选拔人才,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学术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普通百姓创造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

4、科举考场

科举考试的考场被称为“禁中”,主要是指皇宫内的一个区域。在考试期间,考生被分配到不同的房间中进行答题,只有在考试当天才允许进入考场,然后再在监考官的看护下完成考试。除了考生和监考官之外,其他人都不得进入考试场所,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和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6

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贡院。

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所以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古代开考定在哪几天?

每场考试时间长达三昼夜

作为一种全国考试,早期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每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北宋赵曙(英宗)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

乡试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至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这个时候正是大暑天,气温太高,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和录取工作,后来才提前一个月,为每年的6月。

乡试在南宋赵构(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封堵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统一开考。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